|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 ·课题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动态 | 第14-28页 |
| ·颗粒细观力学的发展现状 | 第14-17页 |
| ·颗粒离散元法的发展现状 | 第17-22页 |
| ·饱和砂土液化的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 ·土体颗粒破碎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8-3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创新点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颗粒流方法及数值试样制备的相关经验 | 第31-45页 |
| ·概述 | 第31页 |
| ·颗粒流方法 | 第31-37页 |
| ·接触本构模型 | 第31-35页 |
| ·细观阻尼机制 | 第35-37页 |
| ·双轴数值试验环境 | 第37-40页 |
| ·试验实施步骤 | 第37-38页 |
| ·围压伺服系统 | 第38-39页 |
| ·不同应力路径试验 | 第39页 |
| ·不同排水条件试验 | 第39-40页 |
| ·不同加荷条件试验 | 第40页 |
| ·数值试样制备相关经验 | 第40-45页 |
| ·试样制备方法 | 第40-41页 |
| ·细观参数确定 | 第41-42页 |
| ·颗粒数量控制 | 第42-43页 |
| ·初始孔隙率控制 | 第43-45页 |
| 第三章 砂土单调剪切力学性质细观模拟 | 第45-59页 |
| ·概述 | 第45页 |
| ·Hertz-Mindlin非线性接触模型 | 第45-49页 |
| ·理论基础 | 第46页 |
| ·细观参数影响分析 | 第46-49页 |
| ·对标准砂三轴试验的模拟 | 第49-55页 |
| ·标准砂常规三轴试验结果 | 第49-51页 |
| ·数值试样制备 | 第51-52页 |
| ·采用线性接触模型情况 | 第52-53页 |
| ·采用H-M接触模型情况 | 第53-54页 |
| ·数值模拟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 ·不同围压水平下两种模型适用性探讨 | 第55-57页 |
| ·小结 | 第57-59页 |
| 第四章 循环加荷条件下饱和砂土液化细观模拟 | 第59-72页 |
| ·概述 | 第59-60页 |
| ·标准砂循环三轴试验 | 第60-61页 |
| ·对标准砂循环三轴试验的模拟 | 第61-67页 |
| ·数值试样制备 | 第61-62页 |
| ·常体积(面积)条件的实现 | 第62-63页 |
| ·数值模拟结果 | 第63-65页 |
| ·有关数值模拟与室内试验若干差异的讨论 | 第65-67页 |
| ·应变幅值对数值试样液化特性的影响 | 第67页 |
| ·围压对数值试样液化特性的影响 | 第67-70页 |
| ·小结 | 第70-72页 |
| 第五章 非圆颗粒单元开发及在砂土力学性质模拟中的应用 | 第72-103页 |
| ·概述 | 第72-73页 |
| ·椭圆团颗粒开发及在砂土力学性质模拟中的应用 | 第73-89页 |
| ·椭圆团颗粒开发 | 第74-76页 |
| ·数值试样制备及细观参数设置 | 第76-77页 |
| ·砂土单调剪切特性模拟 | 第77-89页 |
| ·角粒团颗粒开发及在砂土力学性质模拟中的应用 | 第89-102页 |
| ·角粒团颗粒开发 | 第89-91页 |
| ·数值试样制备及细观参数设置 | 第91-93页 |
| ·砂土振动液化特性模拟 | 第93-102页 |
| ·小结 | 第102-103页 |
| 第六章 考虑颗粒破碎的砂土高应力一维压缩特性细观模拟 | 第103-117页 |
| ·概述 | 第103-104页 |
| ·Toyoura砂室内高应力一维压缩试验 | 第104-105页 |
| ·PFC~(2D)粘结模型及簇颗粒单元 | 第105-106页 |
| ·数值试样制备及细观参数设置 | 第106-108页 |
| ·数值试样制备 | 第106-107页 |
| ·细观参数设置 | 第107-108页 |
| ·数值试验结果分析 | 第108-112页 |
| ·压缩曲线及与Toyoura砂结果对比 | 第108-110页 |
| ·内部接触力及颗粒破碎演化 | 第110-111页 |
| ·侧压力系数变化规律 | 第111-112页 |
| ·数值试验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2-115页 |
| ·细观参数影响 | 第112-113页 |
| ·加荷速率影响 | 第113-114页 |
| ·簇颗粒数量影响 | 第114页 |
| ·试样平均粒径影响 | 第114-115页 |
| ·小结 | 第115-11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0页 |
| ·结论 | 第117-118页 |
| ·展望 | 第118-120页 |
| 附录 A | 第120-123页 |
| 附录 B | 第123-1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6-138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8-140页 |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