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前言 | 第11-14页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2 研究内容和路线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4-29页 |
·苏州河概况 | 第14-18页 |
·苏州河自然地理特征 | 第14-15页 |
·苏州河沿岸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现状 | 第15页 |
·苏州河的主要污染来源 | 第15-16页 |
·水质污染过程与治理 | 第16-17页 |
·污染底泥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17页 |
·污染底泥对水质的影响 | 第17-18页 |
·水-沉积物系统重金属研究概述 | 第18-21页 |
·重金属的性质和污染特征 | 第18-19页 |
·环境中重金属的来源 | 第19-20页 |
·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水-沉积物系统重金属形态分析概述 | 第21-24页 |
·溶解态重金属形态分析方法 | 第22页 |
·颗粒态重金属形态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水-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研究概述 | 第24-26页 |
·多氯联苯污染研究概述 | 第26-29页 |
·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 | 第26页 |
·多氯联苯的生产和用途 | 第26页 |
·水体多氯联苯的污染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样品与实验方法 | 第29-36页 |
·采样点选择与样品采集 | 第29-31页 |
·采样点选择 | 第29-30页 |
·样品采集 | 第30-31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1-32页 |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1页 |
·实验质量控制 | 第31-32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32-34页 |
·水样和悬浮物样 | 第32-33页 |
·沉积物样 | 第33页 |
·重金属总量分析消解 | 第33页 |
·重金属形态提取 | 第33-34页 |
·PCBs 的萃取与洗提 | 第34页 |
·样品分析 | 第34-36页 |
·重金属元素测定 | 第34-35页 |
·多氯联苯测定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6-63页 |
·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含量分布特征及来源 | 第36-38页 |
·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含量和污染水平 | 第36-37页 |
·苏州河多氯联苯的污染来源 | 第37-38页 |
·水-沉积物体系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 第38-46页 |
·苏州河河水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 第38-40页 |
·苏州河悬浮物及底泥中重金属的含量和分布 | 第40-46页 |
·悬浮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 第41-42页 |
·底泥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 第42-44页 |
·悬浮物与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关系 | 第44-46页 |
·重金属的迁移和累积特征分析 | 第46-48页 |
·迁移量和沉积量计算 | 第46-47页 |
·苏州河对黄浦江的重金属污染贡献估算 | 第47页 |
·As、Hg、Cd 在苏州河中的富集能力分析 | 第47-48页 |
·悬浮物和底泥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 | 第48-57页 |
·底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 | 第49-53页 |
·悬浮物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 | 第53-55页 |
·悬浮物和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关系 | 第55-57页 |
·沉积物重金属垂直分布特征 | 第57-59页 |
·上海市苏州河底泥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第59-63页 |
·地累积指数法 | 第60-61页 |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3-66页 |
1. 苏州河表层底泥中 PCBs 的分布特征: | 第63页 |
2. 苏州河水-沉积物体系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特征: | 第63-64页 |
3. As、Hg、Cd 和 Pb 的迁移和累积特征分析: | 第64页 |
4. 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 | 第64-65页 |
5. 沉积物重金属垂直分布特征如下: | 第65页 |
6. 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1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及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附录2 重金属测定标准曲线 | 第74-77页 |
附录3 重要实验数据 | 第77-81页 |
附录4 采样点潮位时间表 | 第8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