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土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 ·概述 | 第12-13页 |
| ·隧道施工技术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 ·本文工程背景 | 第14-15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2章 工程概况 | 第16-23页 |
| ·基本情况 | 第16-17页 |
| ·出露地层 | 第17-18页 |
| ·地质构造 | 第18页 |
| ·水文地质 | 第18-19页 |
| ·隧道工程地质 | 第19-20页 |
| ·隧道洞身设计 | 第20-23页 |
| 第3章 施工方案和力学检算 | 第23-32页 |
| ·方案的确立 | 第23-24页 |
| ·指导原则 | 第23页 |
| ·方案依据 | 第23页 |
| ·初步施工方案 | 第23-24页 |
| ·力学检算 | 第24-32页 |
| ·初期支护截面参数 | 第24-26页 |
| ·作用于整个隧道结构上的围岩压力 | 第26-27页 |
| ·作用于一榀初期支护结构的实际围岩压力 | 第27-29页 |
| ·利用SAP2000进行支护结构力学分析 | 第29-32页 |
| 1 SAP2000介绍 | 第29页 |
| 2 计算结果 | 第29-32页 |
| 第4章 主要施工技术 | 第32-45页 |
| ·进洞施工技术 | 第32-33页 |
| ·正洞开挖技术 | 第33-34页 |
| ·正洞开挖工艺 | 第33-34页 |
| ·轮廓整修 | 第34页 |
| ·临时排水 | 第34页 |
| ·隧道支护技术 | 第34-40页 |
| ·钢拱架施工技术 | 第35页 |
| ·超前108管棚施工技术 | 第35-37页 |
| ·超前小导管施工技术 | 第37-38页 |
| ·喷射砼技术 | 第38-39页 |
| ·锚杆施工技术 | 第39-40页 |
| ·仰拱及铺底 | 第40-41页 |
| ·二次衬砌技术 | 第41-45页 |
| ·防排水施工技术 | 第41-44页 |
| ·二次衬钢筋 | 第44页 |
| ·二衬砼灌注施工 | 第44-45页 |
| 第5章 施工监控量测 | 第45-53页 |
| ·测点布置 | 第46页 |
| ·施工监控量测 | 第46-47页 |
| ·周边水平位移量测 | 第46页 |
| ·拱顶下沉量测 | 第46-47页 |
| ·量测数据分析和信息反馈 | 第47页 |
| ·监测数据分析 | 第47-49页 |
| ·周边水平位移 | 第47-48页 |
| ·拱顶下沉 | 第48-49页 |
| ·关于监测的讨论 | 第49-53页 |
| ·从监测数据看围岩压力的增长 | 第49-50页 |
| ·从结构收敛监测数据看围岩变形趋势 | 第50-51页 |
| ·监测数据的归纳 | 第51-53页 |
| 第6章 特殊地质段监测技术和对支护结构的完善 | 第53-61页 |
| ·监测项目和监测仪器设备 | 第53-54页 |
| ·监测仪器埋设和监测 | 第54-56页 |
| ·典型断面典型监测数据 | 第56页 |
| ·计算分析和数据拟合 | 第56-59页 |
| ·初期支护结构评估和完善设计 | 第59-61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7页 |
| ·主要结论 | 第61页 |
| ·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61-66页 |
| ·支护结构施做和监测仪器埋设的实时性 | 第61-63页 |
| ·围岩压力分布的复杂性 | 第63页 |
| ·地下结构模型问题 | 第63-64页 |
| ·地下结构设计的经济性和动态设计 | 第64-65页 |
| ·结构信息化设计的高效率和低成本 | 第65-66页 |
| ·展望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个人简历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