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电河北龙山电厂铁专线巨型采空区稳定性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采空区的沉陷模式理论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论文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 第2章 采空区基本地质条件 | 第15-18页 |
| ·采空区地理位置 | 第15页 |
| ·采空区地形地貌 | 第15页 |
| ·气象特征 | 第15-16页 |
| ·采空区地层情况 | 第16页 |
| ·采空区地质构造 | 第16页 |
| ·采空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16-17页 |
| ·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 | 第17页 |
| ·地震烈度 | 第17-18页 |
| 第3章 采空区工程地质特征及勘察成果 | 第18-28页 |
| ·采空区开采特征 | 第18-19页 |
| ·采空区地表塌陷特征 | 第19-21页 |
| ·采空区勘察情况 | 第21-25页 |
| ·工程测绘 | 第22页 |
| ·工程物探 | 第22-24页 |
| ·工程钻探 | 第24-25页 |
| ·采空区勘察成果 | 第25-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4章 采空区硐室稳定性与围岩破坏机制分析 | 第28-50页 |
| ·采空区开采沉陷机制理论 | 第28-32页 |
| ·覆岩的移动破坏过程 | 第28-29页 |
| ·覆岩的破坏程度分带 | 第29-30页 |
| ·地表的移动破坏形式 | 第30-32页 |
| ·地表塌陷范围 | 第32页 |
| ·采空区围岩破坏判别准则 | 第32-34页 |
| ·采空区硐室稳定性数值分析 | 第34-46页 |
| ·数值分析研究思路 | 第34-35页 |
|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5-46页 |
| ·采空区围岩破坏机制分析 | 第46-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采空区对地表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50-63页 |
| ·研究思路 | 第50页 |
| ·开采宽度的影响 | 第50-52页 |
| ·模型参数 | 第50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 ·开采厚度的影响 | 第52-55页 |
| ·模型参数 | 第52-53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 ·开采深度的影响 | 第55-57页 |
| ·模型参数 | 第55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 ·围岩性质变化的影响 | 第57-59页 |
| ·模型参数 | 第57-58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8-59页 |
| ·土层与岩层相对厚度的影响 | 第59-62页 |
| ·模型参数 | 第59-60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0-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第6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63-69页 |
| ·工程实例分析 | 第63-67页 |
| ·现场实际塌陷情况 | 第67-68页 |
| ·小结 | 第68-69页 |
| 结论 | 第69-71页 |
| 一、结论 | 第69-70页 |
| 二、论文存在的不足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5-76页 |
| 附录一 | 第76-77页 |
| 附录二 | 第77-78页 |
| 附录三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