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P隧道超前预报中典型地质异常体的射线追踪数值模拟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国内外现状 | 第10-19页 |
| ·常用的地质超前预报方法 | 第10-17页 |
| ·射线追踪的现状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地震波的基本理论 | 第21-33页 |
| ·弹性理论 | 第21-22页 |
| ·地震波波传播基础理论 | 第22-23页 |
| ·弹性分界面上的地震波 | 第23-24页 |
| ·反射波的时距关系 | 第24-30页 |
| ·双层介质一次反射波的时距关系 | 第25-29页 |
| ·水平多层介质反射波的时距关系 | 第29-30页 |
| ·反射地震资料的采集 | 第30-33页 |
| ·地震地质条件 | 第30-32页 |
| ·有效波与干扰波 | 第32页 |
| ·地震波的激发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波场射线追踪及合成地震记录 | 第33-60页 |
| ·射线追踪的原理及步骤 | 第33-40页 |
| ·射线追踪原理 | 第33-34页 |
| ·计算步骤 | 第34-39页 |
| ·程序流程框图 | 第39-40页 |
| ·地震合成记录 | 第40-43页 |
| ·地震波的透射损失 | 第40-42页 |
| ·一个地震反射波的记录道 | 第42页 |
| ·地震道褶积模型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页 |
| ·程序计算模型结果的正确性验证 | 第43-47页 |
| ·模型系统 | 第43-44页 |
| ·模型互换原理的验证 | 第44-47页 |
| ·各种模型的射线及合成地震记录图 | 第47-59页 |
| ·两层水平界面 | 第47-48页 |
| ·两层倾斜界面 | 第48-50页 |
| ·两层相同的曲面界面 | 第50-55页 |
| ·两层曲界面不同 | 第55-57页 |
| ·第一层界面前凸,后一层界面后凸 | 第57-59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模型正演理论解和圆梁山隧道的情况对比 | 第60-67页 |
| ·工程地质概况 | 第60页 |
| ·模型模拟的地质地形和实际TSP测量系统的对比 | 第60-66页 |
| ·TSP测量系统在隧道的部分观测结果图 | 第60-64页 |
| ·模型模拟的地质形状 | 第64-66页 |
| ·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7-69页 |
| ·结论 | 第67页 |
| ·建议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