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砖、瓦及砌块论文--砌块(砖板)论文

复合保温空心砌块的试验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混凝土空心砌块及其墙体的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3 我国有关建筑保温墙体节能政策的分析第15-16页
  1-2-4 我国建筑节能保温墙体的发展现状第16-17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第17-19页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18页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第18-19页
第二章 复合保温空心砌块的块型设计、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研究第19-31页
 §2-1 新型复合保温空心砌块块型第19-21页
  2-1-1 新型复合保温空心砌块的块型设计第19-20页
  2-1-2 新型复合保温空心砌块块型的特点第20-21页
 §2-2 复合保温空心砌块的生产设备第21-22页
  2-2-1 复合保温空心砌块成型设备构造第21页
  2-2-2 复合保温砌块成型设备的特点第21页
  2-2-3 复合保温空心砌块的模具布置图第21-22页
 §2-3 复合保温空心砌块的生产工艺第22-29页
  2-3-1 复合保温空心砌块的生产工艺流程第22-23页
  2-3-2 混凝土原材料第23页
  2-3-3 混凝土的配置第23-24页
  2-3-4 保温材料的选择第24页
  2-3-5 保温层厚度的确定第24-25页
  2-3-6 结构层孔型的确定第25-26页
  2-3-7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平均热阻的计算第26-28页
  2-3-8 普通混凝土的搅拌工艺流程第28-29页
 §2-4 复合保温砌块的成型工艺第29页
 §2-5 复合保温砌块的养护工艺第29-30页
 §2-6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复合保温砌块的力学试验研究第31-49页
 §3-1 复合保温砌块砌体的抗压试验研究第31-38页
  3-1-1 抗压试验的主要内容第31页
  3-1-2 抗压试验的主要材料第31-32页
  3-1-3 砌体抗压试验试件的设计第32-33页
  3-1-4 砌体抗压试验的试验装置第33-34页
  3-1-5 砌体抗压试验的试验过程第34页
  3-1-6 抗压试验的试验现象第34-36页
  3-1-7 抗压试验的试验数据分析第36-38页
 §3-2 复合保温砌块砌体的抗剪性能试验研究第38-43页
  3-2-1 抗剪试验主要内容及试件设计第38-39页
  3-2-2 抗剪试验的加载装置第39页
  3-2-3 抗剪试验的加载试验方案第39页
  3-2-4 抗剪试验的试验过程及其试件的破坏形式第39-40页
  3-2-5 抗剪试验的试验结果第40-43页
 §3-3 复合保温砌块墙体的抗压试验研究第43-48页
  3-3-1 保温墙体的抗压试验的概述第43页
  3-3-2 保温墙体抗压试验试件的设计与制作第43-45页
  3-3-3 试验装置及其加载方案第45-46页
  3-3-4 保温墙体抗压试验的试验过程及结果第46-47页
  3-3-5 保温墙体抗压试验的试验分析第47-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复合保温砌块墙体热工性能的研究第49-66页
 §4-1 复合保温砌块物理性能的理论计算第49-55页
  4-1-1 复合保温砌块的热阻及其墙体结构的热阻第49-51页
  4-1-2 复合保温砌块及墙体的蓄热系数与热惰性指标计算第51-52页
  4-1-3 墙体内表面最高温度计算第52-55页
 §4-2 复合保温砌体的热工试验测试第55-60页
  4-2-1 热工试验概况第55-56页
  4-2-2 热工试验测试的试验仪器及其设备第56-57页
  4-2-3 试件的安装及监测点的布置第57页
  4-2-4 检测结果分析第57-60页
 §4-3 保温砌块的碳排放量计算第60-61页
 §4-4 度日法计算复合保温空心砌块墙体的采暖期耗能量第61-62页
 §4-5 冷负荷系数法计算墙体空调期的耗能量第62-63页
  4-5-1 通过外墙传热引起的逐时冷负荷第62-63页
  4-5-2 通过外墙传热引起的夏季空调耗冷量第63页
 §4-6 基于LCC方法的保温材料最优厚度计算第63-65页
  4-6-1 寿命周期成本方法(LCC)第63页
  4-6-2 保温材料最优厚度的计算方法第63-65页
 §4-7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66-68页
 §5-1 结论第66-67页
 §5-2 建议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致谢第70-71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街道景观美学的研究与分析
下一篇:考虑地震扭转分量时钢筋混凝土框架构件的时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