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36页 |
| ·生物技术与生物技术药物 | 第16-17页 |
| ·糖尿病现状及其治疗药物 | 第17-18页 |
| ·胰岛素及其临床作用简介 | 第18-19页 |
| ·胰岛素药物的研究历程及现状 | 第19-21页 |
| ·重组人胰岛素的研究 | 第21-26页 |
| ·人胰岛素原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22-25页 |
| ·人胰岛素原在酵母中的表达 | 第25-26页 |
| ·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 | 第26-30页 |
| ·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优点 | 第27页 |
| ·宿主菌 | 第27-28页 |
| ·表达载体 | 第28-29页 |
| ·转化方法 | 第29页 |
| ·外源蛋白的表达 | 第29-30页 |
| ·巴斯德毕赤酵母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30-33页 |
| ·培养基 | 第31页 |
| ·温度 | 第31-32页 |
| ·pH值 | 第32页 |
| ·溶解氧 | 第32-33页 |
| ·甲醇的流加 | 第33页 |
| ·重组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 第33-35页 |
| ·重组蛋白分离纯化的特点与方法 | 第33-34页 |
| ·重组蛋白分离纯化的策略 | 第34-35页 |
|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36页 |
| 第二章 基因工程菌表达重组蛋白的鉴定 | 第36-43页 |
| ·试验材料 | 第36-37页 |
| ·菌种 | 第36页 |
| ·试剂 | 第36-37页 |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37页 |
| ·试验方法 | 第37-40页 |
| ·基因工程菌重悬培养 | 第37页 |
| ·SDS-PAGE凝胶电泳 | 第37-39页 |
| ·蛋白的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第39-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2页 |
| ·基因工程菌的表达模式 | 第40页 |
| ·表达产物的免疫检测 | 第40-42页 |
| ·本章结论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基因工程菌发醉条件的研究 | 第43-64页 |
| ·试验材料 | 第43-44页 |
| ·菌种 | 第43页 |
| ·试剂 | 第43页 |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 ·试验方法 | 第44-46页 |
| ·摇瓶培养 | 第44-45页 |
| ·发酵罐发酵 | 第45页 |
| ·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62页 |
| ·基因工程菌细胞光密度与细胞质量浓度的关系 | 第47页 |
| ·基因工程菌生长模型的建立以及发酵动力学参数的推导 | 第47-50页 |
| ·基因工程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50-53页 |
| ·基础盐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 第53-57页 |
| ·基因工程菌诱导阶段的诱导策略 | 第57-61页 |
|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罐培养 | 第61-62页 |
| ·本章结论 | 第62-64页 |
| 第四章 重组人胰岛素原的分离纯化 | 第64-78页 |
| ·试验材料 | 第64-65页 |
| ·试剂 | 第64-65页 |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65页 |
| ·试验方法 | 第65-67页 |
| ·中空纤维膜超滤 | 第65-66页 |
| ·离子交换层析 | 第66页 |
| ·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层析 | 第66-67页 |
| ·凝胶层析 | 第67页 |
| ·酶切试验 | 第6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7-77页 |
| ·重组人胰岛素原分离步骤的设想 | 第67-68页 |
| ·发酵上清液过中空纤维膜柱脱盐浓缩试验 | 第68-69页 |
| ·目的蛋白的分离试验 | 第69-75页 |
| ·Sephadex G-50凝胶层析 | 第75-76页 |
| ·酶切试验结果 | 第76-77页 |
| ·胰岛素活性的测定 | 第77页 |
| ·本章结论 | 第77-7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8-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 附录一 培养基 | 第86-88页 |
| 附录二 电泳液 | 第88-90页 |
| 附录三 免疫印迹缓冲液 | 第90-91页 |
| 附录四 标准曲线绘制 | 第91-92页 |
| 附录五 发酵参数的计算方法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