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河南段第四纪构造演化与悬河稳定性评价研究
1 绪言 | 第1-2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2-20页 |
·悬河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12-15页 |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研究目标及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技术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 | 第22-23页 |
2 黄河下游区域地质概况 | 第23-29页 |
·区域构造演化历史 | 第23-24页 |
·前新生代基底构造的形成奠基 | 第23页 |
·中生代碰撞造山后的断块作用 | 第23页 |
·新生代华北平原的整体断陷作用 | 第23-24页 |
·第四纪沉积演化特征 | 第24-29页 |
·地层岩性 | 第24-26页 |
·岩相古地理 | 第26-29页 |
3 悬河河道地貌研究 | 第29-44页 |
·悬河河道地貌特征 | 第29-34页 |
·河道地貌的分段性 | 第29-31页 |
·河道微地貌特征 | 第31-34页 |
·分形分维理论与方法 | 第34-35页 |
·分形分维理论 | 第34-35页 |
·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35页 |
·河床地貌分形分维研究 | 第35-41页 |
·河床形态分形分维研究 | 第36-40页 |
·河床分形积分研究 | 第40-41页 |
·河床浅滩统计分形与滩槽变化 | 第41-44页 |
·河床浅滩分形分布特征 | 第41-42页 |
·河床演变 | 第42-44页 |
4 黄河下游隐伏活动构造研究 | 第44-75页 |
·区域隐伏构造样式 | 第44-50页 |
·基底构造单元划分 | 第44-47页 |
·隐伏断裂构造样式 | 第47-50页 |
·主要的隐伏活动断裂构造研究 | 第50-65页 |
·东濮断陷带隐伏活动断裂研究 | 第50-56页 |
·黄河南岸郑州—兰考隐伏活动断裂研究 | 第56-60页 |
·其它穿黄邻黄隐伏活动断裂研究 | 第60-65页 |
·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 | 第65-75页 |
·差异性运动特征 | 第65-67页 |
·第四纪运动的振荡性 | 第67-69页 |
·断块的掀斜式沉降 | 第69-71页 |
·新近时期的构造活动性 | 第71-75页 |
5 悬河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75-96页 |
·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演变 | 第75-85页 |
·河道变迁历史 | 第75-81页 |
·河道决口冲积扇 | 第81-85页 |
·河道决口迁徙规律 | 第85页 |
·河流形成演化与新构造活动关系分析 | 第85-89页 |
·河流地质作用与新构造活动 | 第85-88页 |
·河道地貌形成演化与新构造活动 | 第88-89页 |
·悬河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89-96页 |
·河流地质作用对悬河稳定性影响 | 第89-90页 |
·河道地貌对悬河稳定性影响 | 第90-91页 |
·活动构造对悬河稳定性影响 | 第91-94页 |
·土体结构对悬河稳定性影响 | 第94-96页 |
6 悬河稳定性定量预测评价 | 第96-108页 |
·定量预测理论与方法 | 第96-100页 |
·预测理论基础 | 第96页 |
·预测方法步骤 | 第96-100页 |
·悬河稳定性定量预测 | 第100-108页 |
·变量的选取及赋值 | 第100-101页 |
·变量信息权系数确定 | 第101-104页 |
·悬河稳定性定量预测结果 | 第104-108页 |
7 结论 | 第108-111页 |
·取得的成果及认识 | 第108-110页 |
·存在的问题及探讨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9页 |
个人简历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