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流域水文模型 | 第10-11页 |
·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 | 第11-19页 |
·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11-12页 |
·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构建的步骤和方法 | 第12-14页 |
·典型的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 | 第14-17页 |
·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第17-19页 |
·基于规则和不规则网格建立流域水文模型 | 第19-26页 |
·SHE 模型 | 第19-20页 |
·GBHM 模型 | 第20-23页 |
·tRIBS 模型 | 第23-25页 |
·SWAT 模型 | 第25-26页 |
·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第2章 基于水文相似坡面单元的流域水文模型及其应用 | 第27-44页 |
·概述 | 第27页 |
·模型原理 | 第27-30页 |
·水文相似坡面单元 | 第27-28页 |
·流域水文过程的数学物理描述 | 第28-30页 |
·模型验证和不确定性分析 | 第30-37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0-32页 |
·模型率定和验证 | 第32-36页 |
·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36-37页 |
·模型在沁河流域水资源转化分析中的应用 | 第37-41页 |
·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分析 | 第37-39页 |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规律分析 | 第39-41页 |
·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模拟 | 第41页 |
·小结 | 第41-44页 |
第3章 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物理性水文模型构建 | 第44-75页 |
·概述 | 第44页 |
·基于不规则网格构建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的数学框架 | 第44-60页 |
·模型构建思路 | 第44-46页 |
·数值求解 | 第46-51页 |
·不规则网格划分 | 第51-55页 |
·主要水文过程的空间离散 | 第55-60页 |
·不规则三角形网格及研究区域的离散 | 第60-65页 |
·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特点 | 第60-61页 |
·研究区域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离散 | 第61-65页 |
·物理性水文过程数学模型构建 | 第65-72页 |
·降水、蒸发、截留与填洼 | 第65-66页 |
·入渗与非饱和土壤水运动 | 第66-69页 |
·坡面汇流 | 第69-71页 |
·河网汇流 | 第71-72页 |
·地下水流动 | 第72页 |
·模型的求解 | 第72-75页 |
第4章 模型计算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 第75-94页 |
·研究区域下垫面基础数据与参数 | 第75-80页 |
·计算数据的前处理 | 第80-94页 |
·河网生成 | 第82-84页 |
·坡度坡向的生成 | 第84-86页 |
·地形指数计算 | 第86-89页 |
·降水的时空分配 | 第89-94页 |
第5章 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的评价与验证 | 第94-112页 |
·概述 | 第94页 |
·不同下垫面离散形式对地形描述精度的比较 | 第94-100页 |
·TIN 不同插值方法的比较 | 第94-95页 |
·Grid 与 TIN 的比较 | 第95-100页 |
·模型率定 | 第100-102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102-104页 |
·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104-112页 |
·模型参数取值误差造成的不确定性 | 第104-107页 |
·雨量输入数据误差造成的不确定性 | 第107-112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12-117页 |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第112-114页 |
·讨论了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 第112页 |
·建立了基于水文相似坡面单元的准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 | 第112-113页 |
·建立了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 | 第113-114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建立了基于水文相似坡面单元的准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 | 第114页 |
·应用 THIHMS-RH 模型分析了岩溶发育地区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转换规律 | 第114-115页 |
·建立了基于不规则网格构建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的数学框架 | 第115页 |
·建立了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 | 第115页 |
·对建立的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进行评价和验证 | 第115页 |
·论文工作展望 | 第115-117页 |
·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自动生成 | 第115-116页 |
·模型数值求解程序的进一步完善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附录 A 物理性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空间离散和求解 | 第125-131页 |
A.1 空间离散方法 | 第125-126页 |
A.2 主要水文过程的物理数学描述 | 第126-131页 |
A.2.1 降水与融雪 | 第126-127页 |
A.2.2 植被截留 | 第127-128页 |
A.2.3 蒸散发 | 第128页 |
A.2.4 洼地蓄水与入渗 | 第128页 |
A.2.5 地表径流 | 第128-129页 |
A.2.6 土壤水与地下径流 | 第129页 |
A.2.7 河网汇流 | 第129页 |
A.2.8 侵蚀产沙 | 第129-131页 |
附录 B 沁河流域土地资源分类 | 第131-136页 |
B.1 土地资源分类系统及含义 | 第131-133页 |
B.1.1 耕地 | 第131页 |
B.1.2 林地 | 第131-132页 |
B.1.3 草地 | 第132页 |
B.1.4 水域 | 第132页 |
B.1.5 城乡、工矿、居民用地 | 第132页 |
B.1.6 未利用土地 | 第132-133页 |
B.2 土地资源分类表 | 第133-13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