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诉讼法论文--诉讼制度论文--证据制度论文

电子证据基础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章 电子证据概述第11-19页
 第一节 电子证据的称谓第11-15页
  一、计算机证据第11-12页
  二、数字证据第12-13页
  三、电子证据第13-14页
  四、小结第14-15页
 第二节 电子证据的特征第15-17页
  一、高科技性第15页
  二、无形性和多样性第15-16页
  三、精确性与脆弱性第16页
  四、开放性和分散性第16-17页
 第三节 电子证据的分类第17-19页
  一、原生电子证据和派生电子证据第17页
  二、静态电子证据和动态电子证据第17页
  三、一般电子证据、附属电子证据和系统环境证据第17-18页
  四、电子设备生成证据、电子设备存储证据和电子设备混生证据第18-19页
第二章 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第19-28页
 第一节 电子证据的客观性认定第19-21页
 第二节 电子证据的关联性认定第21-22页
 第三节 电子证据的合法性认定第22-28页
  一、电子证据的法定形式第22-23页
  二、电子证据生成和获取的法定程序第23-24页
  三、电子证据应满足的特定法律规则第24-28页
第三章 电子证据的证据归属第28-38页
 第一节 有关电子证据归属的学说第28-34页
  一、视听资料说第28-30页
  二、书证说第30-31页
  三、物证说和鉴定结论说第31-32页
  四、独立证据说第32-33页
  五、混和证据说第33-34页
 第二节 书证与视听资料的划分标准第34-35页
 第三节 电子证据的混合性论证第35-38页
第四章 电子证据的证明力第38-43页
 第一节 电子证据的精确性与脆弱性对证明力的影响第38-39页
 第二节 电子证据证明力的认定方法第39-43页
  一、电子证据可靠性的正面认定方法第40页
  二、电子证据可靠性的侧面认定方法第40-41页
  三、电子证据的证明力高低规则第41-43页
第五章 我国电子证据立法模式的构建第43-48页
 第一节 我国电子证据法律渊源第43-44页
  一、宪法层面第43页
  二、基本法律层面第43页
  三、行政法规层面第43-44页
  四、诉讼法司法解释层面第44页
  五、部门性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其它规范性文件层面第44页
  六、港台地区的相关规定第44页
 第二节 我国现行电子证据法律制度评析第44-46页
  一、电子证据立法缺乏体系第45页
  二、电子证据立法倾向严重,结构失调第45页
  三、电子证据立法严重落后于司法实践第45-46页
 第三节 我国电子证据立法模式的选择第46-48页
结论第48-49页
参考书目第49-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依从性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的影响
下一篇:中药外源有害污染物分析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