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国外页岩气的勘探进展 | 第11-12页 |
·我国页岩气的勘探进展 | 第12-14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4-16页 |
·取得主要认识 | 第16-18页 |
第2章 北美地区页岩气藏形成条件 | 第18-47页 |
·北美页岩气藏的形成特征 | 第18-34页 |
·北美页岩气藏的分布 | 第18-20页 |
·页岩气的生成条件 | 第20-24页 |
·页岩气的成因类型及赋存状态 | 第24-27页 |
·页岩气的储集特征 | 第27-32页 |
·页岩气藏的盖层及保存条件 | 第32页 |
·页岩气的开采机制 | 第32-34页 |
·页岩气藏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34-45页 |
·厚度及埋深对页岩气成藏的影响 | 第34-35页 |
·有机质含量及热演化程度对页岩气成藏的影响 | 第35-39页 |
·矿物组成对页岩气成藏的影响 | 第39-40页 |
·温度、压力和气体组成对页岩气成藏的影响 | 第40-41页 |
·总孔隙度对页岩气成藏的影响 | 第41-43页 |
·天然裂缝对页岩气量及开采具有一定影响 | 第43-44页 |
·Barnett 页岩气开发的启示 | 第44-45页 |
·类比参数的优选 | 第45-47页 |
第3章 东营凹陷页岩气的生成条件 | 第47-75页 |
·泥页岩的发育背景 | 第47-51页 |
·构造演化与泥页岩发育 | 第47-49页 |
·地层层序与泥页岩的发育 | 第49-51页 |
·有机质丰度 | 第51-54页 |
·有机质类型 | 第54-58页 |
·有机显微组分鉴定方法 | 第54-55页 |
·显微组分特征 | 第55-56页 |
·有机质类型划分 | 第56-58页 |
·有机质的成熟演化 | 第58-61页 |
·高丰度泥页岩的空间展布 | 第61-63页 |
·东营凹陷泥页岩生烃过程 | 第63-73页 |
·有机质演化阶段划分 | 第63-66页 |
·泥页岩成烃模式 | 第66-73页 |
·生烃埋藏史 | 第73页 |
·小结 | 第73-75页 |
第4章 东营凹陷页岩气的储集条件 | 第75-105页 |
·温压条件 | 第75-77页 |
·东营凹陷泥质岩的全岩矿物组成特征 | 第77-89页 |
·泥质岩全岩矿物组成 | 第77-84页 |
·泥质岩中粘土矿物演化特征 | 第84-87页 |
·东营凹陷泥页岩岩相类型划分 | 第87-89页 |
·东营凹陷泥页岩的储集空间 | 第89-104页 |
·泥页岩储集空间类型与划分 | 第89-95页 |
·东营凹陷泥页岩的孔隙度与渗透率 | 第95-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5章 东营凹陷泥页岩的含气性 | 第105-126页 |
·泥页岩含气量计算方法 | 第105-107页 |
·含气量的计算 | 第105页 |
·游离气量的计算 | 第105-106页 |
·溶解气量的计算 | 第106页 |
·吸附气量的计算 | 第106-107页 |
·东营凹陷泥页岩吸附气量 | 第107-119页 |
·泥页岩吸附天然气实验及模型的建立 | 第107-118页 |
·东营凹陷泥页岩吸附气量的计算 | 第118-119页 |
·东营凹陷泥页岩游离气量 | 第119-123页 |
·东营凹陷泥页岩含气量 | 第123-125页 |
·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6章 东营凹陷页岩气勘探方向预测 | 第126-135页 |
·东营凹陷泥页岩的油气显示 | 第126-131页 |
·东营凹陷泥页岩发育段气测显示 | 第126-129页 |
·东营凹陷泥页岩罐顶气含量 | 第129-131页 |
·东营凹陷泥页岩中油气显示 | 第131页 |
·东营凹陷页岩气有利区预测 | 第131-135页 |
·沙四上亚段泥页岩是最有利的勘探层系 | 第131-132页 |
·有机质丰度、灰质含量、孔隙度高的井段为有利勘探目的段 | 第132-133页 |
·东营凹陷3400 米以下泥页岩段是页岩气的有利勘探目标 | 第133-135页 |
结论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42-143页 |
附图 | 第143-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