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XC气田沙溪庙组测井储层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2页 |
·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 第10-12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9页 |
·工区概况 | 第12-15页 |
·工区地理位置 | 第12-13页 |
·工区地质特征 | 第13-15页 |
·储层特征 | 第15-19页 |
·储层沉积特征 | 第16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及粘土矿物特征 | 第16-17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7-19页 |
第3章 测井数据标准化及岩芯归位 | 第19-23页 |
·测井数据标准化 | 第19-21页 |
·测井数据标准化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标准化处理 | 第20-21页 |
·岩芯归位 | 第21-23页 |
第4章 储层测井解释模型研究及气层识别与标准 | 第23-31页 |
·储层测井解释模型研究 | 第23-26页 |
·泥质含量模型的确定 | 第23-24页 |
·孔隙度计算模型的确定 | 第24-25页 |
·渗透率计算模型的确定 | 第25-26页 |
·含水饱和度计算模型的确定 | 第26页 |
·储层气层识别与标准 | 第26-31页 |
·气层识别 | 第26-28页 |
·气层识别标准 | 第28-31页 |
第5章 岩性识别及矿物成分定量解释 | 第31-49页 |
·岩性识别 | 第31-44页 |
·神经网络识别岩性 | 第31-40页 |
·模糊聚类识别岩性 | 第40-44页 |
·矿物成分定量解释 | 第44-49页 |
·单井解释 | 第45-47页 |
·连井对比 | 第47-49页 |
第6章 储层含流体性质识别 | 第49-55页 |
·电阻率与孔隙度交会法 | 第49-51页 |
·正态概率分布法 | 第51-55页 |
第7章 储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研究 | 第55-60页 |
·物性标准 | 第55-58页 |
·经验统计法确定下限值 | 第55-56页 |
·试气法确定下限值 | 第56-57页 |
·气-水相渗透率法确定下限值 | 第57-58页 |
·电性标准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