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其他论文

一球悬铃木无性系选育及相关性状分析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研究概况(文献综述)第10-23页
 1 林木良种选育第10-23页
   ·林木的早期选择第10-14页
     ·早期选择的可行性第10-11页
     ·早期选择的方法第11页
     ·早期选择效果的评价第11页
     ·优良无性系的选育第11-13页
     ·无性系营林业第13-14页
   ·抗寒性研究概况第14-18页
     ·细胞质膜透性与抗寒第15页
     ·酶与抗寒性第15-16页
     ·可溶性糖与抗寒性第16-17页
     ·光合能力与抗寒性第17-18页
     ·膜质过氧化与抗寒性第18页
   ·一球悬铃木的研究进展第18-21页
   ·本项目前期研究概况及无性系选育意义第21-23页
第二章 一球悬铃木幼林期优良家系筛选第23-39页
 1 试验地概况第2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3-25页
   ·材料来源第23-25页
   ·田间试验设计第25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5-37页
   ·不同家系生长性状单点变异分析第25-28页
   ·不同家系生长性状多点变异分析第28页
   ·优良家系、单株的初步筛选第28-37页
     ·优良家系的筛选第28-32页
     ·4年生和5年生的一球悬铃木优选结果比较第32页
     ·优良家系内优良单株的筛选第32-34页
     ·优良单株的筛选第34-35页
     ·各点最优个体不同性状的表现第35-37页
 4 结论与讨论第37-39页
   ·不同家系生长变异分析第37页
   ·优良家系的筛选结果第37-38页
   ·优良单株的筛选结果第38页
   ·无性系进一步选育研究计划第38-39页
第三章 一球悬铃木扦插生根研究第39-5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0页
   ·材料来源第39-40页
   ·材料处理及试验设计第40页
   ·数据获取和分析第4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0-50页
   ·无性系插条生根能力的变异第41-44页
     ·生根性状的方差分析第41-42页
     ·不同位置插穗的各生根性状比较第42-44页
   ·各生根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第44页
   ·不同试验点相同家系内不同无性系间的插穗生根变异第44-45页
   ·一球悬铃木扦插繁殖的位置效应第45-46页
   ·一球悬铃木插穗生根性状的相关分析第46-47页
   ·生根能力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第47页
   ·影响扦插的各因素的主成分分析第47-48页
   ·影响扦插各因素的聚类分析第48-50页
 3 结论与讨论第50-52页
   ·扦插各指标的相互关系第50页
   ·来自于不同地点相同家系内的不同无性系的生根变异第50页
   ·扦插生根的综合分析第50-52页
第四章 一球悬铃木抗寒性的初步比较第52-6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2-54页
   ·试验材料第52页
   ·处理方法第52页
   ·样品测定方法第52-53页
     ·电解质外渗率第52页
     ·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第52-53页
   ·数据处理第53-54页
     ·各指标测定结果的整理及初步分析第53页
     ·多指标综合分析第53-54页
 2 实验结果第54-63页
   ·抗寒各测定指标的变异分析第54页
   ·低温胁迫对电解质外渗率的影响第54-56页
     ·不同温度处理的一球悬铃木叶片电解质外渗率测定结果第54-55页
     ·电解质外渗率变化的LOGISTIC模拟及半致死温度L_(t50)的确定第55-56页
   ·低温胁迫下SOD酶活性的变化第56-58页
   ·低温胁迫下MDA含量变化第58-59页
   ·低温胁迫下可溶性糖的变化第59-60页
   ·不同无性系抗寒能力的综合评价第60-63页
     ·抗寒测定指标间及与原产地经纬度的相关性分析第60-61页
     ·抗寒性各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第61-62页
     ·抗寒测定各无性系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第62页
     ·一球悬铃木抗寒性的聚类分析第62-63页
 3 结论与讨论第63-66页
   ·各观测指标与一球悬铃木的抗寒性第63-65页
   ·一球悬铃木各无性系的抗寒性比较第65页
   ·无性系抗寒能力与环境相关分析第65-66页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讨论第66-70页
 1 主要结论第66-69页
   ·一球悬铃木的生长量变异第66页
   ·优良家系及优良单株的筛选第66-67页
   ·优良单株扦插生根性状的变异第67-68页
   ·一球悬铃木抗寒性的初步研究第68-69页
 2 讨论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6页
详细摘要第76-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垂直电场对络合诱导土壤铜/锌植物吸收以及迁移过程的影响
下一篇:唐代重阳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