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梅雨特征 | 第10页 |
| §1.3 梅雨环流形势 | 第10-12页 |
| §1.4 梅雨影响因子 | 第12-14页 |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15-22页 |
| §2.1 资料说明 | 第15-16页 |
| §2.2 主要方法介绍 | 第16-22页 |
| 第三章 江淮梅雨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22-32页 |
| §3.1 梅雨特征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22-25页 |
| §3.2 梅雨特征量的时间演变特征 | 第25-30页 |
| §3.3 梅雨丰枯梅年同期全国降水场分布 | 第30-31页 |
| §3.4 梅雨量与江淮6~7月降水总量的关系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江淮梅雨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 | 第32-48页 |
| §4.1 梅雨丰枯梅年同期100hpa环流特征 | 第33-36页 |
| §4.2 梅雨丰枯梅年同期500hpa环流特征 | 第36-41页 |
| §4.3 梅雨丰枯梅年同期850hpa环流特征 | 第41-43页 |
| §4.4 梅雨丰枯梅年同期高低空环流配置 | 第43-45页 |
| §4.5 梅雨丰枯梅年同期水汽输送特征 | 第45-48页 |
| 第五章 江淮梅雨与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 第48-62页 |
| §5.1 南亚高压特征参数的定义 | 第48-49页 |
| §5.2 梅雨期同期100hpa大气环流的空间型态 | 第49-50页 |
| §5.3 南亚高压特征量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50-52页 |
| §5.4 南亚高压与梅雨量的SVD分析 | 第52-57页 |
| §5.5 江淮梅雨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 第57-62页 |
| 第六章 江淮梅雨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 第62-70页 |
| §6.1 海温“关键区”和“关键时段”的选取 | 第62-65页 |
| §6.2 “关键时段”太平洋海温的空间型态 | 第65-66页 |
| §6.3 “关键区”海温异常当年梅雨量合成分析 | 第66-68页 |
| §6.4 “关键区”海温与梅雨量的SVD分析 | 第68-70页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70-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论文附图 | 第79-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