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 缩略语 | 第7-8页 |
| 1 引言 | 第8-16页 |
| ·多叶玉米的研究进展 | 第8-11页 |
| ·多叶玉米的选育 | 第8页 |
| ·多叶型玉米的植物学性状 | 第8-9页 |
| ·多叶型玉米的产量特征 | 第9-10页 |
| ·多叶玉米的遗传特征 | 第10-11页 |
| ·与拟南芥 LEAFY (LFY )基因的比较 | 第11-12页 |
| ·多叶玉米的表型及作用机制 | 第11页 |
| ·关于拟南芥 LEAFY (LFY )基因的表现型及作用机制 | 第11-12页 |
| ·玉米中拟南芥 LFY 同源基因的表现型及作用机制 | 第12页 |
| ·多叶玉米的研究为青贮玉米培育优良品系或品种创造条 | 第12-16页 |
| ·青贮玉米的概念 | 第12页 |
| ·发展青贮玉米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 第12-13页 |
| ·发展青贮玉米有较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 第13-14页 |
| ·国内外青贮玉米生产状况 | 第14-1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1页 |
| ·植物材料 | 第16页 |
| ·设备、仪器和试剂 | 第16-17页 |
| ·设备和仪器 | 第16页 |
| ·试剂 | 第16页 |
| ·所需药品配置 | 第16-17页 |
| ·方法 | 第17-18页 |
| ·F_2 群体构建 | 第17页 |
| ·田间管理 | 第17-18页 |
| ·田间调查项目 | 第18页 |
| ·生育期数据处理 | 第18页 |
| ·群体基因型分析 | 第18-21页 |
| ·总 DNA 的提取与检测 | 第18-19页 |
| ·SSR 分析 | 第19-20页 |
| ·亲本间 SSR 多态性分析 | 第20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20-2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30页 |
| ·穗上叶片数在 F_2 群体中的表现 | 第21页 |
| ·不同穗上叶片数与生育期的关系 | 第21-23页 |
| ·亲本筛选结果 | 第23-25页 |
| ·利用亲本间有多态性的 SSR 引物对 F_2 群体进行扩增的结果 | 第25-29页 |
| ·利用与生育期连锁标记的结果 | 第29-30页 |
| 4 讨论 | 第30-34页 |
| ·多叶玉米的生育期特点 | 第30页 |
| ·对多态标记及其对多叶性状的贡献率在染色体上分布的讨论 | 第30-31页 |
| ·玉米多叶性状的遗传比较研究 | 第31-32页 |
| ·多态性比较低的原因 | 第32页 |
| ·性状相关的遗传基础 | 第32-33页 |
| ·进一步研究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9页 |
| 附录 | 第39-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