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7-12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7页 |
(二) 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7-10页 |
(三)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10-1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低碳经济与能源法 | 第12-26页 |
(一) 低碳经济理论 | 第12-15页 |
1. 低碳经济产生背景 | 第12-13页 |
2. 低碳经济的内涵 | 第13-15页 |
(二) 能源与能源法 | 第15-17页 |
1. 能源 | 第15-16页 |
2. 能源法、能源法律制度、能源法律体系 | 第16-17页 |
(三) 低碳化的能源法律制度 | 第17-20页 |
1. 低碳经济与能源法律制度的关系 | 第17-18页 |
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3. 我国能源法律制度的低碳使命 | 第19-20页 |
(四) 低碳经济背景下能源法律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20-26页 |
1. 生态伦理与能源法目的之转变 | 第20-21页 |
2. "外部性"理论视角下的能源法低碳化 | 第21-24页 |
3. 环境权理论视角下的能源法低碳化 | 第24-26页 |
二、我国现有能源法律制度评析 | 第26-34页 |
(一) 我国面临的能源及环境挑战 | 第26-27页 |
(二) 我国能源法律制度现状 | 第27-29页 |
(三) 我国主要能源法律制度的内容 | 第29-31页 |
1. 可再生能源总量目标制度和分类电价制度 | 第29-30页 |
2. 节能管理制度 | 第30页 |
3. 清洁生产机制 | 第30-31页 |
(四) 我国能源法律制度低碳化之不足 | 第31-34页 |
1. 能源法律制度低碳发展内涵不足 | 第31-32页 |
2. 能源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32页 |
3. 能源市场机制难以协调低碳经济的发展 | 第32-33页 |
4. 低碳能源技术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 第33-34页 |
三、中外能源法律制度比较分析 | 第34-41页 |
(一) 外国能源法律制度概述 | 第34-37页 |
1. 英国能源法律制度概述 | 第34-35页 |
2. 美国能源法律制度概述 | 第35页 |
3. 日本能源法律制度概述 | 第35-36页 |
4. 德国能源法律制度概述 | 第36-37页 |
(二) 中外主要能源法律制度比较 | 第37-40页 |
1. 能源国家目标制度 | 第37-38页 |
2. 可再生能源的配额制度 | 第38页 |
3. 低碳化的能源经济激励制度 | 第38-39页 |
4. 低碳能源技术研发制度 | 第39-40页 |
(三) 外国能源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40-41页 |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1-53页 |
(一) 我国能源法的基本原则 | 第41-43页 |
1. 能源可持续利用原则 | 第41-42页 |
2. 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 | 第42-43页 |
3. 节约与提高能源效率原则 | 第43页 |
(二) 提升我国能源法律体系的低碳化内涵 | 第43-47页 |
1. 出台能源基本法 | 第44页 |
2. 制定能源专项法 | 第44-45页 |
3. 修订能源专项法 | 第45-46页 |
4. 制定能源配套法规 | 第46-47页 |
(三) 我国能源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7-53页 |
1. 建立能源国家目标制度 | 第47页 |
2. 完善能源管理制度 | 第47-48页 |
3. 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 | 第48-49页 |
4. 完善能源经济激励制度 | 第49-51页 |
5. 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 第51-52页 |
6. 完善低碳能源技术研发制度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