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 | 第7-8页 |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8页 |
三、问题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第一章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所的筹建过程 | 第9-17页 |
第一节 全国草地资源状况、内蒙古的草原面积及其在全国草原资源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特点 | 第9-10页 |
第二节 1963年前(建所前)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第三节 1963年前(建所前)“内蒙古农牧科学院”的发展状况及同时期内蒙古的草原科学的科研力量 | 第11-13页 |
第四节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所的组建过程 | 第13-14页 |
第五节 草原所成立所引起的思考 | 第14-17页 |
第二章 1964——1966年科研机构的合并及所址迁移 | 第17-25页 |
第一节 现代畜牧研究中心的筹建 | 第17-19页 |
第二节 草原所与畜牧中心的合并 | 第19-22页 |
第三节 草原所的迁移 | 第22页 |
第四节 科技政策对科研机构发展的导向的利弊分析 | 第22-25页 |
第五节 浅析其间所蕴涵的国家、地区利益与科学家的自主性之间的联系 | 第25页 |
第三章 “文革”期间草原所的存续状况 | 第25-30页 |
第一节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所的存续状况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动荡中的科研活动 | 第28页 |
第三节 十年后反思 | 第28-30页 |
第四章 草原所建制的恢复及发展 | 第30-34页 |
第一节 1977年,粉碎“四人帮”后,草原所的建制得以恢复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所址迁移:从锡林浩特迁回呼和浩特 | 第31-32页 |
第三节 1978——1985年,草原所建制的完善过程及发展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草原所四十年的科研状况及分析 | 第34-46页 |
第一节 草原所历年的科研活动及分析 | 第34-39页 |
第二节 科研管理状况 | 第39-41页 |
第三节 经验教训及建议 | 第41-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