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7页 |
·课题的由来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轨道检测设备的研制概况 | 第12-16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检测车设计原理与检测算法 | 第17-32页 |
·递推测量法的基本原理 | 第17页 |
·检测车的基本设计原理 | 第17-18页 |
·铁轨参数的概念及检测算法 | 第18-32页 |
·轨道高度方向上参数的检测(前后高低、水平、三角坑) | 第18-21页 |
·轨向 | 第21-27页 |
·轨距 | 第27-28页 |
·轨顶平面性 | 第28页 |
·轨面扭曲 | 第28-29页 |
·轨道的转弯半径与小车行走里程的确定 | 第29-32页 |
第三章 检测车的结构设计 | 第32-39页 |
·总体结构设计 | 第32-33页 |
·涨紧测距机构的设计 | 第33-34页 |
·回转连接机构的设计 | 第34-35页 |
·轨面扭曲测量装置的设计 | 第35-36页 |
·水平校准装置的设计 | 第36-37页 |
·测距轮纯滚动的验证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轨道铺设时偏移量的确定 | 第39-57页 |
·引言 | 第39页 |
·图像识别的方案设计 | 第39-41页 |
·光源的选择 | 第39-40页 |
·相机的选择 | 第40页 |
·光学镜头的选择 | 第40-41页 |
·景深的确定 | 第41页 |
·模板匹配与图像的预处理 | 第41-46页 |
·模板匹配的原理与算法 | 第41-43页 |
·图像的预处理 | 第43-46页 |
·样本模板的选择 | 第46-47页 |
·基于模板匹配的基准桩识别 | 第47-50页 |
·模板匹配中最大相关度阈值的选择 | 第47-49页 |
·基准桩的识别 | 第49-50页 |
·基准桩中心的确定 | 第50-55页 |
·图像的边缘提取 | 第50-53页 |
·基准桩中心的确定 | 第53-55页 |
·基准桩到两铁轨中心线偏差量的计算 | 第55-57页 |
·相机的标定 | 第55页 |
·偏差量的计算 | 第55-57页 |
第五章 铁轨检测小车算法的实现 | 第57-69页 |
·检测系统的硬件组成 | 第57-58页 |
·测量算法的细化 | 第58-59页 |
·前后高低、水平、三角坑与轨面扭曲 | 第58页 |
·轨距 | 第58页 |
·轨面扭曲 | 第58页 |
·行走路程 | 第58-59页 |
·测量数据的滤波处理 | 第59页 |
·轨道几何状态的评价 | 第59-60页 |
·算法的软件实现 | 第60-69页 |
·计算机接口的数据接收 | 第60-61页 |
·算法实现与界面设计 | 第61-69页 |
第六章 实验与检测结果分析 | 第69-76页 |
·实验环境的选择与实验线路的标定 | 第69-70页 |
·初始基准参数的确定 | 第70-72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2-7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