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煤田地震勘探技术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7-9页 |
·煤田地震勘探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7-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 第8-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8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9页 |
第二章 地震勘探基本理论 | 第9-23页 |
·地震波的能量、吸收和衰减 | 第9-11页 |
·地震波的能量与球面扩散 | 第9-10页 |
·波的吸收衰减 | 第10-11页 |
·地震波在分层介质中的传播 | 第11-16页 |
·透射与反射 | 第11-13页 |
·多层介质中的波 | 第13页 |
·介质分界面上的折射波 | 第13-14页 |
·多层介质中的多次波与转换波 | 第14-16页 |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 第16-17页 |
·横向分辨率 | 第16-17页 |
·纵向分辨率 | 第17页 |
·地震波的速度及影响因素 | 第17-22页 |
·地震波速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 | 第17-18页 |
·地震波速与岩性的关系 | 第18页 |
·地震波速与密度的关系 | 第18-19页 |
·地震波速与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的关系 | 第19页 |
·地震波速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 第19页 |
·地震波速与孔隙率和含水性的关系 | 第19-20页 |
·地震波速与频率和温度的关系 | 第20-21页 |
·沉积岩地层速度的一般分布规律 | 第21页 |
·地震界面和地质界面的差异 | 第21页 |
·浅地层速度变化及对地震勘探的影响 | 第21-22页 |
·地震勘探的有效波与干扰波 | 第22-23页 |
·有效波 | 第22页 |
·干扰波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山区煤田地震勘探技术 | 第23-71页 |
·资料采集方法技术 | 第23-34页 |
·采集仪器 | 第23-24页 |
·观测系统 | 第24-29页 |
·激发与接收 | 第29-33页 |
·近地表结构调查 | 第33页 |
·采集质量控制与评价 | 第33-34页 |
·资料处理技术 | 第34-55页 |
·处理软硬件 | 第34-35页 |
·处理流程及关键处理方法技术 | 第35-53页 |
·处理质量控制 | 第53-55页 |
·山区煤田地震勘探解释技术 | 第55-71页 |
·解释流程 | 第55页 |
·解释方法技术 | 第55-69页 |
·解释精度控制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实际应用分析 | 第71-95页 |
·项目概况 | 第71-73页 |
·地质任务及工作量 | 第71-72页 |
·工区慨况 | 第72-73页 |
·勘探依据 | 第73页 |
·地震资料采集 | 第73-78页 |
·仪器设备及性能测试 | 第73-74页 |
·地震试验工作 | 第74-75页 |
·观测系统及采集参数 | 第75-76页 |
·激发和接收方式选择 | 第76-77页 |
·低速带调查工作 | 第77页 |
·野外采集工作质量评述 | 第77-78页 |
·地震资料处理 | 第78-84页 |
·资料处理软硬件及流程 | 第78-80页 |
·资料处理主要模块效果分析 | 第80-83页 |
·资料处理质量评价 | 第83-84页 |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 第84-94页 |
·资料解释软硬件及流程 | 第84页 |
·层位标定与对比 | 第84-86页 |
·构造解释 | 第86-91页 |
·陷落柱及采空区解释 | 第91-94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5-96页 |
·结论 | 第95页 |
·建议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7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项目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