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对等协同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研究

第一章 引言第1-42页
   ·网络安全的现状及其研究意义第11-13页
   ·入侵检测技术第13-24页
     ·入侵检测技术的分类第14-17页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第17-19页
     ·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入侵检测系统的主要发展趋势第21-24页
   ·移动 Agent技术第24-32页
     ·Agent的定义第24-25页
     ·Agent的分类第25-28页
     ·移动 Agent系统的组成第28-30页
     ·移动 Agent在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第30-32页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第32-38页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第33-35页
     ·BP神经网络设计的关键技术第35-36页
     ·人工神经网络在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第36-38页
   ·遗传算法第38-40页
   ·本文贡献第40-41页
   ·本文主要内容及安排第41-42页
第二章 基于对等协同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研究第42-71页
   ·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典型结构第42-45页
   ·模型的设计目标第45-46页
   ·P~2IDSM的结构框架第46-49页
   ·P~2IDSM的组件第49-56页
     ·入侵检测代理 IDA(Intrusion Detection Agent)第49-51页
     ·通信代理 CA(Communication Agent)第51-52页
     ·管理代理 MA(Manage Agent)第52-55页
     ·游弋代理 CRA(Cruise Agent)第55页
     ·部署代理 DA(Deploy Agent)第55页
     ·守护代理 WA(Watch Agent)第55页
     ·管理员节点第55-56页
   ·协作机制第56-57页
   ·通信机制第57-67页
     ·SIENA第58-60页
     ·P~2IDSM通信机制的组织服务器拓扑结构第60-61页
     ·路由算法和处理策略第61-66页
     ·通信机制的特点第66页
     ·基于域的通信服务器连接机制第66-67页
   ·P~2IDSM的特点第67-69页
   ·P~2IDSM需要解决的其它关键技术第69页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三章 基于态势的自适应负载均衡机制及抗毁性研究第71-84页
   ·问题的引入第71页
   ·负载均衡技术第71-72页
   ·基于态势的自适应负载均衡机制第72-79页
     ·负载均衡机制的结构第72-75页
     ·负载信息的获取第75-76页
     ·负载均衡策略第76-79页
   ·P~2IDSM的抗毁机制第79-82页
   ·抗毁协议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四章 基于信用扩散场的 MAS信用模型研究第84-102页
   ·引言第84页
   ·MAS的信用机制第84-89页
     ·MAS信用的概念及其特征第84-85页
     ·MAS信用机制的研究现状第85-89页
   ·基于信用扩散场的MAS信用模型第89-97页
     ·信用扩散和信用扩散场第89-93页
     ·信用扩散场坐标轴的构建第93-94页
     ·信用扩散场中的信用扩散第94-96页
     ·单源点信用扩散梯度算法第96-97页
   ·信用模型在 P~2IDSM中的应用第97-98页
   ·基于完整性检测和容错的 Agent迁移机制第98-101页
     ·Agent的完整性检测与容错第98-99页
     ·AMFIV机制第99-100页
     ·AMFIV机制的复杂性和实时性分析第100-101页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五章 入侵行为的描述与特征提取第102-121页
   ·问题的引入第102页
   ·常用攻击方法的分类及技术特点分析第102-107页
     ·拒绝服务攻击(DOS)第102-104页
     ·探测攻击(Probing)第104-105页
     ·远程用户到本地的非授权访问(R2L)第105页
     ·非授权获得超级用户权限攻击(U2L)第105-107页
   ·入侵行为的描述第107-110页
   ·数据特征的提取第110-116页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第110-112页
     ·基于 KDDCUP’99标准数据集的数据特征提取方法第112-116页
   ·数据的规一化处理第116-120页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六章 基于自适应误差分级迭代的遗传 BP算法研究第121-139页
   ·NIDA引擎算法的选择第121-123页
   ·遗传 BP算法第123-127页
   ·自适应的误差分级迭代算法第127-129页
   ·引擎算法的实现第129-130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30-137页
     ·实验环境第130-131页
     ·实验过程与结果第131-136页
     ·实验结果分析第136-137页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第七章 基于 ARM的高速数据分配器的研究与设计第139-154页
   ·问题的引入第139页
   ·系统体系结构及模型第139-141页
   ·数据分配算法第141-144页
     ·数据分配的基本原则第141-142页
     ·基于时间片的数据分配算法第142-144页
     ·基于应用的数据分配算法第144页
   ·高速数据分配器的设计第144-153页
     ·主要器件选择第146-150页
     ·各模块详细设计第150-152页
     ·嵌入式操作系统第152页
     ·硬件系统的改进第152-153页
   ·本章小结第153-154页
第八章 结论第154-156页
致谢第156-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69页
个人简历第169-170页
作者攻博期间的成果第170-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移动Agent的主题搜索引擎研究
下一篇:支持协同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