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核设施场区核素在植物—土壤中的分布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8-10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页 |
|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8-9页 |
| ·研究思路 | 第8页 |
| ·创新点 | 第8-9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9页 |
| ·取得到主要成果 | 第9-10页 |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31页 |
| ·核设施辐射监测的一般方法 | 第11-13页 |
| ·辐射检测的一般对象 | 第11页 |
| ·辐射检测的常用设备及其基本原理 | 第11-13页 |
| ·调查内容 | 第13-23页 |
| ·空气监测 | 第13-14页 |
| ·污水监测 | 第14-15页 |
| ·地表水监测 | 第15页 |
| ·地下水监测与保护 | 第15-16页 |
| ·土壤与沉积物监测 | 第16-21页 |
| ·植物与食物监测 | 第21-23页 |
| ·放射性核素在土壤植物中的迁移转化 | 第23-26页 |
| ·分析方法 | 第26-29页 |
| ·可用于地化试样分析的现代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 ·国内分析、监测和安全标准方法的发展 | 第28-29页 |
| ·分析、监测数据的质量保证方法 | 第29页 |
| ·小结 | 第29-31页 |
| 第3章 样品的采集、测试与结果分析 | 第31-38页 |
| ·采样 | 第31-32页 |
| ·区域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 第31页 |
| ·采样区域的选择 | 第31-32页 |
|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32-33页 |
| ·中子活化分析 | 第33-34页 |
| ·分析原理 | 第33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3-34页 |
| ·分析方法 | 第34页 |
| ·数据处理 | 第34-38页 |
| ·频数分析 | 第34-35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35-36页 |
| ·聚类分析 | 第36-38页 |
| 第4章 核素在土壤中的分布 | 第38-48页 |
| ·土壤中核素的含量 | 第38-45页 |
| ·各区域中核素含量 | 第38-40页 |
| ·对比分析 | 第40-45页 |
| ·核素在土壤中的分布 | 第45-47页 |
| ·上异常区的核素分布 | 第45-46页 |
| ·下异常区的核素分布 | 第46-47页 |
| ·核素在不同颗粒度土壤中的分布 | 第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5章 植物茎叶与根部的核素含量对比 | 第48-60页 |
| ·核素在植物不同部位的分布 | 第48-52页 |
| ·小毛蕨 | 第48-49页 |
| ·三叉蕨 | 第49页 |
| ·截裂毛蕨 | 第49-50页 |
| ·管仲蕨 | 第50页 |
| ·广东蕨 | 第50页 |
| ·篦子草 | 第50-51页 |
| ·手掌蕨 | 第51页 |
| ·丝茅草 | 第51页 |
| ·糯米草 | 第51-52页 |
| ·红鲜麻 | 第52页 |
| ·植物元素分布聚类 | 第52-58页 |
| ·铀 | 第53-55页 |
| ·钍 | 第55-56页 |
| ·钾 | 第56-58页 |
| ·小结 | 第58-60页 |
| 第6章 土壤与植物间核素含量的关系 | 第60-93页 |
| ·核素在植物中的富集 | 第60-69页 |
| ·土壤与植物元素含量的相关性 | 第61-63页 |
| ·铀的富集 | 第63-65页 |
| ·钍的富集 | 第65-67页 |
| ·钾的富集 | 第67-69页 |
| ·植物元素含量与pH值的相关性 | 第69-70页 |
| ·植物茎叶的核素富集 | 第70-78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71-73页 |
| ·铀的富集 | 第73-75页 |
| ·钍的富集 | 第75-76页 |
| ·钾的富集 | 第76-78页 |
| ·植物茎叶富集系数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 | 第78-80页 |
| ·植物根部的核素富集 | 第80-87页 |
| ·铀的富集 | 第81-83页 |
| ·钍的富集 | 第83-85页 |
| ·钾的富集 | 第85-87页 |
| ·植物根富集系数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 | 第87-89页 |
| ·植物富集系数的对比 | 第89-90页 |
| ·与其它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的对比 | 第90-91页 |
| ·食物安全性 | 第91-92页 |
| ·小结 | 第92-93页 |
| 结论 | 第93-95页 |
| 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95-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