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9-10页 |
| ·国内外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争论 | 第10-11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 第2章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概述 | 第13-19页 |
|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定义、设立原因及选择标准 | 第13-14页 |
|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定义 | 第13页 |
| ·设立中介目标的原因 | 第13页 |
| ·选择中介目标的标准 | 第13-14页 |
|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相关理论 | 第14-19页 |
| ·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理论 | 第14-15页 |
|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理论 | 第15-16页 |
| ·中介目标最适度选择理论 | 第16页 |
| ·泰勒规则 | 第16-17页 |
| ·通货膨胀目标制 | 第17-19页 |
| 第3章 国内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发展变化 | 第19-24页 |
| ·国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发展变化 | 第19-22页 |
| ·美国中介目标的变化 | 第19-20页 |
| ·英国中介目标的变化 | 第20页 |
| ·欧洲中央银行中介目标的变化 | 第20-21页 |
| ·西方发达国家中介目标的演变规律 | 第21-22页 |
|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发展变化 | 第22-24页 |
| ·90 年代初以前控制现金和信贷规模 | 第22-23页 |
| ·1996 年后货币供应量成为中介目标 | 第23-24页 |
| 第4章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适用性分析 | 第24-35页 |
|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适用性检验 | 第24-29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24-25页 |
| ·可测性分析 | 第25-28页 |
| ·可控性分析 | 第28-29页 |
|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中介目标具有一定的效力 | 第29-31页 |
| ·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有一定的相关性 | 第29-30页 |
| ·疏通信贷渠道可以提高货币供应量的效力 | 第30-31页 |
|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中介目标的适用性在减弱 | 第31-33页 |
| ·货币供应内生性增强 | 第31页 |
| ·货币乘数不稳定 | 第31-32页 |
| ·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 第32-33页 |
| ·未来经济发展使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适用性进一步降低 | 第33-35页 |
| ·金融创新的发展使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适用性下降 | 第33页 |
| ·金融数字化使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适用性下降 | 第33-34页 |
| ·利率市场化使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适用性下降 | 第34页 |
| ·经济开放程度加大使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适用性下降 | 第34-35页 |
| 第5章 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适用性分析 | 第35-42页 |
| ·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优点 | 第35页 |
| ·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缺点 | 第35页 |
| ·利率作为我国中介目标的适用性检验 | 第35-39页 |
| ·利率传导渠道前两个阶段的利率弹性很小 | 第35-38页 |
| ·消费受利率的影响很小 | 第38-39页 |
| ·利率进入我国中介目标的前提条件 | 第39-42页 |
| ·实现利率市场化 | 第39-40页 |
| ·建设发达的金融市场 | 第40-42页 |
| 第6章 当前我国中介目标选择的操作建议 | 第42-51页 |
| ·增强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中介目标的效力 | 第42-45页 |
| ·规范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层次 | 第42-43页 |
| ·改善我国的制度环境 | 第43-45页 |
| ·为利率进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创造条件 | 第45-49页 |
| ·构建合理的利率结构 | 第45页 |
| ·有步骤的放开利率 | 第45-48页 |
| ·加快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建设 | 第48-49页 |
| ·在条件成熟时将利率作为我国中介目标 | 第49页 |
| ·加强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研究 | 第49-51页 |
|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点 | 第49页 |
| ·通货膨胀目标制目前在我国还无法实现 | 第49-50页 |
| ·加强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研究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