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第一节 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国外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与规范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发展趋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混凝土结构设计概论 | 第18-32页 |
第一节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 | 第18-19页 |
1 截面保持平面 | 第18页 |
2 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 第18页 |
3 材料本构关系 | 第18-19页 |
·混凝土的受压应力—应变关系 | 第18-19页 |
·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19页 |
4 钢筋与混凝土的极限应变 | 第19页 |
第二节 正截面应变状态的分区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受压区混凝土的应力分布 | 第20-32页 |
1 等效矩形应力分布法 | 第21-22页 |
2 实际应力分布法 | 第22-30页 |
·第一种情况:中和轴在截面内 | 第22-27页 |
·混凝土压应力不均匀系数α_c和压力位置系数k_α | 第22-25页 |
·受压区高度系数k_x(即相对受压区高度) | 第25-26页 |
·压力系数k_c和内力臂系数k_z | 第26页 |
·受拉钢筋应变ε_s与受压钢筋应变ε_s | 第26-27页 |
·第二种情况:中和轴在截面外 | 第27-30页 |
·混凝土压应力不均匀系数α_c和压力偏心率e/h | 第27-29页 |
·受压区高度系数k_x(即相对受压区高度) | 第29页 |
·压力系数k_c和内力臂系数k_z | 第29-30页 |
·受拉钢筋应变ε_s与受压钢筋应变ε_s | 第30页 |
3 两种处理方法的比较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实际应力分布法的实用计算方法(一) | 第32-65页 |
第一节 无量纲图表法 | 第32-38页 |
1 计算原理与计算方法 | 第32-34页 |
·计算原理 | 第32-34页 |
·计算方法 | 第34页 |
2 计算例题 | 第34-36页 |
3 讨论 | 第36-38页 |
·计算工作量与实用性 | 第36-37页 |
·求解的首要未知量与验算要求 | 第37-38页 |
·混凝土受压区合力 | 第38页 |
第二节 无量纲表格法 | 第38-48页 |
1 计算原理与计算方法 | 第39-44页 |
·单筋梁 | 第39-40页 |
·双筋梁 | 第40-44页 |
2 计算例题 | 第44-47页 |
3 讨论 | 第47-48页 |
第三节 K_(HO)法 | 第48-56页 |
1 计算原理与计算方法 | 第48-54页 |
·单筋梁 | 第48-50页 |
·双筋梁 | 第50-54页 |
2 计算例题 | 第54-56页 |
3 讨论 | 第56页 |
第四节 无量纲表格法计算T形梁正截面配筋 | 第56-65页 |
1 计算原理 | 第56-61页 |
·当-2.0‰≤ε_(cr)<0时(ε_(cr)为翼缘板下边缘混凝土应变) | 第57-58页 |
·当-3.3‰≤ε_(cr)<-2.0‰时 | 第58-61页 |
2 计算方法 | 第61页 |
3 计算例题 | 第61-63页 |
4 结论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实际应力分布法的实用计算方法(二) | 第65-82页 |
第一节 无量纲图表法计算偏心受力构件 | 第65-76页 |
1 计算原理与计算方法 | 第65-70页 |
·区域①: | 第66页 |
·区域②③④: | 第66-67页 |
·区域⑤: | 第67-70页 |
2 计算例题 | 第70-75页 |
3 结论 | 第75-76页 |
第二节 考虑二阶效应的无量纲图表法 | 第76-82页 |
1 计算原理与方法 | 第77-79页 |
·计算原理 | 第77-79页 |
·计算方法 | 第79页 |
2 计算例题 | 第79-81页 |
3 结论 | 第81-82页 |
第五章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 第82-92页 |
1 桁架模型的发展历程 | 第82-84页 |
2 计算原理 | 第84-88页 |
3 讨论 | 第88-90页 |
·箍筋的抗剪承载力V_(sν) | 第88-89页 |
·腹剪破坏的临界荷载V_(cτ) | 第89页 |
·偏移长度α_ι | 第89-90页 |
·混凝土部分的抗剪承载力V_c | 第90页 |
4 结论 | 第90-92页 |
第六章 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 | 第92-97页 |
1 基本原理 | 第92-95页 |
2 讨论 | 第95-96页 |
·抗扭钢筋与其抗扭承载力 | 第95-96页 |
·混凝土部分对抗扭的贡献 | 第96页 |
3 结论 | 第96-9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1 总结 | 第97页 |
2 展望 | 第97-99页 |
谢辞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3-104页 |
附录B 对称配筋矩形截面偏心受力构件的M—N相关曲线 | 第104-108页 |
附录C 考虑二阶效应的偏心受力构件M—N相关曲线 | 第108-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