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出版传播学的学科定位、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9-23页 |
一、 学科属性与学科特点 | 第9-11页 |
(一) 出版传播学的学科属性 | 第9-10页 |
(二) 出版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 第10-11页 |
二、 学科地位:出版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第11-16页 |
(一) 出版传播学与上位学科的关系 | 第11-13页 |
(二) 出版传播学与相关分支传播学的关系 | 第13-15页 |
(三) 出版传播学与其他分支出版学的关系 | 第15页 |
(四) 出版传播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 第15-16页 |
三、 出版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 第16-21页 |
(一) 研究方法更新与变革的重要性 | 第16-17页 |
(二) 指导思想: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 第17-19页 |
(三) 系统科学方法 | 第19-20页 |
(四) 传播学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五) 已有的出版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六) 其他方法 | 第21页 |
四、 出版传播学的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一) 有助于出版理论建设并推动出版学学科建设 | 第21-22页 |
(二) 有助于全面认识人类传播现象并推动传播学学科建设 | 第22页 |
(三) 有助于解决出版活动中的现实问题并提高出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出版传播学的基本范畴及其理论体系的提出 | 第23-37页 |
一、 出版传播学的基本范畴 | 第23-31页 |
(一) 出版传播(现象) | 第23-28页 |
(二) 出版传播规律 | 第28-29页 |
(三) 出版传播目的 | 第29-31页 |
二、 出版传播学理论体系的提出 | 第31-37页 |
(一) 出版传播现象的两个基本层次 | 第31-32页 |
(二) 构建出版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32-35页 |
(三) 出版传播学的总体框架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个体性考察:出版传播过程 | 第37-56页 |
一、 出版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 第37-47页 |
(一) 出版传播者 | 第37-41页 |
(二) 出版传播内容:作品信息 | 第41-43页 |
(三) 出版传播媒介:出版物 | 第43-45页 |
(四) 出版传播接收者 | 第45-47页 |
二、 出版传播过程的总体分析 | 第47-56页 |
(一) 出版传播过程是四个基本要素相互制约的过程 | 第47-48页 |
(二) 出版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 第48-50页 |
(三) 出版传播目的与出版传播效果 | 第50-53页 |
(四) 出版传播技术与出版传播策略 | 第53-56页 |
第四章 整体性考察:出版传播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第56-74页 |
一、 出版传播的起源与发展 | 第56-65页 |
(一) 出版传播的起源与古代出版传播的发展 | 第57-60页 |
(二) 机械印刷技术革新与近代出版传播的发展 | 第60-62页 |
(三) 数字复制技术革新与现代出版传播的发展及其趋势 | 第62-65页 |
二、 出版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第65-74页 |
(一) 出版传播的社会特征 | 第65-67页 |
(二) 发展规律:出版传播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 第67-70页 |
(三) 发展目的:实现出版自由 | 第70-71页 |
(四) 出版传播制度与出版传播体制 | 第71-74页 |
结 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85页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 第85-86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