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玉米产量的重要性 | 第10页 |
·玉米穗粗及其数量遗传基础 | 第10-12页 |
·玉米穗粗概述 | 第10-11页 |
·玉米穗粗的数量遗传基础 | 第11-12页 |
·玉米穗粗数量遗传的研究方法 | 第12-17页 |
·经典数量遗传分析方法 | 第12-13页 |
·微效多基因理论 | 第12页 |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 | 第12-13页 |
·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法 | 第13-15页 |
·QTL定位的原理 | 第14页 |
·QTL定位的作图群体 | 第14页 |
·QTL定位的分子标记 | 第14页 |
·QTL定位方法 | 第14-15页 |
·QTL定位的统计分析软件和作图软件 | 第15页 |
·QTL定位评价 | 第15页 |
·元分析(meta-analysis)方法 | 第15-17页 |
·一致性图谱构建的原理 | 第15-16页 |
·元分析的原理 | 第16-17页 |
·元分析软件 | 第17页 |
·玉米穗粗数量遗传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玉米穗粗经典数量遗传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玉米穗粗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玉米穗粗元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2、目的意义 | 第20页 |
3. 玉米穗粗六个世代的遗传分析 | 第20-34页 |
·材料方法 | 第20-23页 |
·材料 | 第20页 |
·田间实验设计和性状调查 | 第20-21页 |
·穗粗六个世代遗传分析的方法 | 第21-23页 |
·结果分析 | 第23-32页 |
·玉米穗粗的表型分析 | 第23-24页 |
·六个世代玉米穗粗次数分布 | 第24-26页 |
·玉米穗粗最优遗传模型的判定 | 第26-28页 |
·9组合备选遗传模型的筛选 | 第26页 |
·备选遗传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 第26-28页 |
·玉米穗粗遗传参数的估计 | 第28-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主基因与多基因 | 第32页 |
·遗传模型与遗传效应 | 第32-34页 |
4. 玉米穗粗两年两点的QTL定位分析 | 第34-44页 |
·材料方法 | 第34-37页 |
·材料 | 第34页 |
·穗粗亲本组合筛选的材料 | 第34页 |
·穗粗QTL定位材料 | 第34页 |
·作图群体 | 第34页 |
·田间实验设计和性状调查 | 第34页 |
·玉米穗粗亲本组合的筛选 | 第34页 |
·玉米穗粗两年两点QTL定位的方法 | 第34-37页 |
·DNA的提取及其浓度检测 | 第35页 |
·SSR引物筛选、PCR体系及电泳检测 | 第35-36页 |
·SSR引物筛选 | 第35-36页 |
·PCR体系 | 第36页 |
·电泳检测 | 第36页 |
·SSR条带统计 | 第36页 |
·玉米穗粗连锁图谱构建 | 第36页 |
·QTL定位 | 第36-37页 |
·玉米穗粗QTL分析 | 第37页 |
·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玉米穗粗亲本组合的筛选 | 第37页 |
·多态性SSR引物筛选与连锁图谱构建 | 第37-39页 |
·QTL定位结果及分析 | 第39-41页 |
·讨论 | 第41-44页 |
·玉米穗粗QTL遗传效应 | 第41-42页 |
·QTL定位的准确性 | 第42-44页 |
·QTL定位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44页 |
5. 玉米穗粗的一致性图谱分析(元分析) | 第44-51页 |
·材料方法 | 第44-45页 |
·材料 | 第44页 |
·方法 | 第44-45页 |
·玉米穗粗QTL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 第44-45页 |
·玉米穗粗QTL一致性图谱的构建 | 第45页 |
·玉米穗粗QTL的元分析 | 第45页 |
·结果分析 | 第45-50页 |
·玉米穗粗QTL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 第45-47页 |
·玉米穗粗相关QTL整合图谱 | 第47-48页 |
·玉米穗粗相关QTL的元分析 | 第48-50页 |
·讨论 | 第50-51页 |
·玉米穗粗QTL在整合图谱中的分布情况 | 第50-51页 |
·玉米穗粗QTL在染色体中分布具有广泛性 | 第50页 |
·玉米穗粗QTL在染色体上的成簇分布 | 第50-51页 |
·一致性玉米穗粗QTL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 第51页 |
6. 小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