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30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国内外禾本科牧草种子生产研究现状 | 第15-2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设计 | 第30-42页 |
·试验地自然概况 | 第30-32页 |
·试验牧草及试验田建植 | 第32-34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34-3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8-41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种子产量组分对种子产量和质量贡献的剖析 | 第42-6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63页 |
·种子产量组分与种子产量和质量的方差分析 | 第46-48页 |
·种子产量组分与种子产量和质量的相关分析 | 第48-52页 |
·种子产量组分与种子产量的通径分析 | 第52-58页 |
·种子产量组分与种子产量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58-60页 |
·种子产量组分与种子产量的岭回归模型 | 第60-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氮、磷和灌溉水量对禾本科牧草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效应 | 第67-100页 |
·前言 | 第67页 |
·氮对禾本科牧草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效应 | 第67-76页 |
·磷对禾本科牧草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效应 | 第76-85页 |
·灌溉水平对禾本科牧草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效应 | 第85-92页 |
·施肥时期对禾本科牧草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效应 | 第92-94页 |
·植株密度对禾本科牧草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效应 | 第94-97页 |
·讨论 | 第97-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氮磷互作对种子产量的效应 | 第100-111页 |
·氮磷互作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效应 | 第100-103页 |
·氮磷互作对猫尾草种子产量的效应 | 第103-108页 |
·讨论 | 第108-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氮与植株密度互作对种子产量的效应 | 第111-126页 |
·氮与植株密度互作对蓝茎冰草种子产量的影响 | 第111-118页 |
·氮与植株密度互作对鸭茅种子产量的影响 | 第118-124页 |
·讨论 | 第124-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七章 水肥耦合对新麦草种子产量的效应 | 第126-135页 |
·试验概况 | 第126-127页 |
·2003年水肥效应分析 | 第127-130页 |
·2004年水肥效应分析 | 第130-133页 |
·讨论 | 第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八章 植株氮磷钾含量与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关系 | 第135-148页 |
·发验概况 | 第135-136页 |
·蓝茎冰草植株氮磷钾含量与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关系 | 第136-140页 |
·猫尾草植株氮磷钾含量与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关系 | 第140-142页 |
·鸭茅植株氮磷钾含量与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关系 | 第142-145页 |
·讨论 | 第145-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九章 禾本科牧草种子生产的产后管理 | 第148-161页 |
·前言 | 第148页 |
·高羊茅种子生产产后管理技术 | 第148-150页 |
·蓝茎冰草种子生产产后管理技术 | 第150-152页 |
·猫尾草种子生产产后管理技术 | 第152-153页 |
·无芒雀麦种子生产产后管理技术 | 第153-155页 |
·新麦草种子生产产后管理技术 | 第155-157页 |
·鸭茅种子生产产后管理技术 | 第157-158页 |
·讨论 | 第158-159页 |
·本章小结 | 第159-161页 |
第十章 结论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84页 |
致谢 | 第184-185页 |
附录1 试验采用的分析方法概述 | 第185-187页 |
附录2 试验设计及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 第187-189页 |
附录3 试验设计的正交距阵及正交表 | 第189-192页 |
作者简历 | 第192-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