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吸水管串联布置进水池水力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图索引 | 第12-15页 |
照片索引 | 第15页 |
表索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6-24页 |
·前言 | 第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进水池的水力模型试验 | 第18-19页 |
·进水池的设计标准 | 第19-20页 |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的应用 | 第20-21页 |
·进水池流场的数值模拟 | 第21-22页 |
·前人研究小结 | 第22页 |
·研究任务及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旋涡及其运动的相关理论 | 第24-42页 |
·紊流、涡量方程及速度环量 | 第24-27页 |
·紊流 | 第24-25页 |
·涡量方程及其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速度环量 | 第26页 |
·总涡量守恒原理 | 第26-27页 |
·涡旋的形成、扩散与运动 | 第27-30页 |
·涡旋的形成、扩散 | 第27-28页 |
·旋涡运动及类犁 | 第28-30页 |
·进水池中的旋涡及其影响参数 | 第30-37页 |
·旋涡的类型 | 第30-32页 |
·旋涡的影响参数 | 第32-34页 |
·临界淹没深度 | 第34-36页 |
·旋涡控制 | 第36-37页 |
·旋涡模拟相似性 | 第37-39页 |
·相似性问题 | 第37-38页 |
·Fr模型准则的检验 | 第38页 |
·通用的设计方法 | 第38-39页 |
·圆柱绕流及非定常尾迹 | 第39-41页 |
·圆柱绕流和尾迹 | 第39-40页 |
·旋涡脱落模式 | 第40页 |
·尾迹的非定常性 | 第40-41页 |
·涡致振动 | 第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研究规划与实施 | 第42-52页 |
·研究规划 | 第42-44页 |
·规划指导思想 | 第42-43页 |
·研究步骤 | 第43-44页 |
·试验设施 | 第44-48页 |
·试验设备 | 第44-45页 |
·试验流量 | 第45页 |
·量测手段 | 第45-48页 |
·试验内容 | 第48-51页 |
·试验组次 | 第51-52页 |
·试验参数范围 | 第51页 |
·试验组次及工况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吸水口临界淹没深度及周围的流态 | 第52-73页 |
·前言 | 第52-53页 |
·旋涡及临界淹没深度 | 第53-58页 |
·试验现象及旋涡 | 第53-55页 |
·临界淹没深度 | 第55-56页 |
·单根吸水管的临界淹没深度 | 第56-58页 |
·吸水管串联布置时旋涡及其临界淹没深度 | 第58-65页 |
·试验工况 | 第58-59页 |
·双管间距4D时旋涡特性及其临界淹没深度 | 第59-62页 |
·双管间距与临界淹没深度的关系 | 第62-63页 |
·不同工况下挟气水内涡的生成条件 | 第63-65页 |
·吸水管串联布置时吸水管周围的流态 | 第65-71页 |
·流场水力特性 | 第65-66页 |
·双管间距4D时吸水管周围的流态 | 第66-70页 |
·双管间距3D及2D时的流场流态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吸水管近区流场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73-100页 |
·概述 | 第73-74页 |
·单管工况 | 第74-77页 |
·水平A断面 | 第74-76页 |
·垂向B、C断面 | 第76-77页 |
·流动特性小结 | 第77页 |
·管间距4D工况 | 第77-87页 |
·水平A断面 | 第77-81页 |
·垂向B、C断面 | 第81-84页 |
·其它工况下流场特性 | 第84-86页 |
·流动特性小结 | 第86-87页 |
·管间距3D工况 | 第87-92页 |
·水平A断面 | 第87-90页 |
·垂向B、C断面 | 第90-92页 |
·流动特性小结 | 第92页 |
·管间距2D工况 | 第92-99页 |
·水平A断面 | 第92-96页 |
·垂向B、C断面 | 第96-98页 |
·流动特性小结 | 第98-99页 |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吸水口近区流场的水力特性 | 第100-128页 |
·概述 | 第100-101页 |
·水力特征参数的确定 | 第101-104页 |
·吸水口近区入流均匀性分析 | 第104-113页 |
·单管工况(工况Ⅰ-1) | 第104-105页 |
·双管间距4D工况(工况Ⅱ-1) | 第105-106页 |
·双管间距3D工况(工况Ⅲ-1) | 第106-107页 |
·双管间距2D工况(工况Ⅳ-1) | 第107-108页 |
·不同管间距工况下入流均匀性的比较 | 第108-111页 |
·不同水深情况下吸水口处流动的均匀性 | 第111-113页 |
·吸水口入流涡旋强度分析 | 第113-115页 |
·吸水口近区入流稳定性分析 | 第115-127页 |
·单管工况(工况Ⅰ-1) | 第115-117页 |
·管间距4D工况(工况Ⅱ-1) | 第117-119页 |
·管间距3D(工况Ⅲ-1) | 第119-121页 |
·管间距2D(工况Ⅳ-1) | 第121-123页 |
·不同管间距工况下入流稳定性的比较 | 第123-125页 |
·不同水深情况下吸水口处流动的稳定性 | 第125-127页 |
·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七章 数值模拟计算 | 第128-144页 |
·紊流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 | 第128-135页 |
·紊流模型及其控制方程 | 第128-131页 |
·自由水面处理 | 第131页 |
·离散格式及数值计算方法 | 第131-132页 |
·边界条件 | 第132-133页 |
·网格生成 | 第133-135页 |
·数值模拟结果的验证 | 第135-139页 |
·吸水口近区流速场的对比 | 第135-137页 |
·近表层流速场的对比 | 第137-138页 |
·自由水面的模拟 | 第138-139页 |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139-141页 |
·数值模拟的拓延 | 第141-142页 |
·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44-147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4-14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45-146页 |
·有待进一步的工作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附录:博士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