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清前期(1616~1840年)论文

四川移民地名与“湖广填四川”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0页
前言第10-14页
第一章 四川移民地名时空的统计分析第14-35页
 第一节 从四川移民地名看清代四川土著遗存问题第15-28页
  一、明代移民地名第16页
  二、清代移民地名第16-17页
  三、清初土著所占比例认识偏低原因探讨第17-19页
   1. 地名传承失传现象对明代移民地名影响第17页
   2. 清代封建文人对“张献忠屠四川”的夸大第17-18页
   3. 民间对红巾军起义和张献忠义军的混淆第18-19页
  四、清初遗留前代土著再认识第19-22页
   1. 四川行政区划界定第19-20页
   2. 逃往外地的原四川居民返回四川的明代土著第20-21页
   3. 明清四川地理环境易于土著人口避难第21页
   4. 清初遗留土著估计第21-22页
  五、清遗留前代土著比例再认识第22-28页
   1. 以氏族比较清代土著和移民比例第23-24页
   2. 以文献看清初土著所占原人口比例第24-25页
   3. 清代遗存土著与原有人口比例和迁入移民比例不能等同第25-26页
   4. 清中后期四川土著占总人口的比例第26页
   5. “客强土弱”和“土强客弱”比较第26-28页
 第二节 四川移民地名空间比较分析第28-35页
  一、战乱对移民地名分布的直接影响第29-30页
  二、移民的趋利性对移民地名分布的决定性影响第30-32页
  三、交通条件对移民地名分布的重要影响第32-33页
  四、城乡差异对移民地名分布的影响第33-35页
第二章 四川移民地名中移民的省籍统计分析——兼论湖广籍移民所占比例第35-48页
 第一节 移民地名体现的“五方杂处,半潇湘”分布格局第36-39页
  一、四川各地区省籍移民地名分布统计第36-37页
  二、四川省籍移民地名“五方杂处”分布格局第37-38页
  三、“半潇湘”移民格局与四川与“湖广填四川”传说的形成第38-39页
 第二节 “五方杂处”但“半潇湘”湖广籍为主体移民分布格局的原因第39-42页
  一、四川移民地名中地理位置反映的距离递减规律第39-40页
  二、移民来源的社会历史因素第40-41页
  三、移入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第41-42页
 第三节 明清湖广籍移民比例探讨第42-48页
  一、明清省籍的相对准确性第43-44页
  二、湖广籍移民的二次移民可能比例第44-45页
  三、明代湖广籍移民比例第45-47页
  四、清中后期湖广籍移民占整个清四川人口的比例第47页
  五、四川方志记载的湖广籍比例第47-48页
第三章 四川移民地名蕴藏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动态信息复原第48-56页
 一、地名中反映明清战乱,人口耗损,经济破坏的地名第49-51页
  1. 明清之际与战争有关的地名第49-50页
  2. 战乱后经济破坏,乡野调敝的地名信息第50-51页
 二、地名中反映的移民活动第51-54页
  1. 四川移民地名反映的自发性移民信息第51页
  2. 四川移民地名反映的官府移民信息第51-52页
  3. 部分移民地名反映的移民与少数土著居民的土地“交换”信息第52-53页
  4. 地名中反映移民建房定居的信息第53页
  5. 地名中反映移民农业生产信息第53-54页
 三、在移民地名与相关地名中所体现的移民后四川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整合第54-56页
  (一) 移民地名反映了四川经济恢复发展的变化第54页
  (二) 四川地名中体现移民后的文化整合第54-56页
   1. 建祠堂和家庙加强了宗族观念第54页
   2. 设立会馆,会馆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物,更是人们思想观念的产物第54-55页
   3. 修川主庙,体现了移民入川后的新的认同感第55页
   4. 以湖广话为主体的四川语言文化是四川移民文化形成的标志第55-56页
第四章 “湖广填四川”移民垦殖对四川的生态影响第56-65页
 第一节 移民初和移民拓殖后的四川地名反映的生态状况第56-59页
 第二节 移民拓展对动物空间的压缩和大量名不符实动物地名的产生第59-62页
 第三节 四川地名反映移民过度垦殖生态破坏以及自然灾害增加的趋势第62-65页
总结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6页
 参考地名资料第67-72页
 历史参考文献第72-73页
 现代参考文献第73-75页
 参考论文第75-76页
四川移民地名附表第76-84页
后记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在初三英语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下一篇: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公众参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