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发展概况 | 第9-11页 |
1.1.1 国外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1.1.2 国内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优缺点及适宜、不适宜的地质条件 | 第11-14页 |
§1.3 静压法沉桩的有关介绍 | 第14-18页 |
1.3.1 静压法沉桩机理 | 第15-18页 |
§1.4 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对桩周土竖直位移的理论分析 | 第20-37页 |
§2.1 Sagaseta理论 | 第20-27页 |
2.1.1 Sagaseta理论的提出 | 第20-21页 |
2.1.2 Sagaseta理论的简介 | 第21-24页 |
2.1.4 竖直位移的推导 | 第24-27页 |
§2.2 小孔扩张理论 | 第27-37页 |
2.2.1 圆孔扩张理论的提出 | 第27-29页 |
2.2.2 无限土体中圆柱形小孔扩张理论的基本假定 | 第29页 |
2.2.3 轴对称圆柱扩张课题应力平衡方程式及其解 | 第29页 |
2.2.4 基本方程的建立 | 第29-31页 |
2.2.5 圆孔扩张问题弹性阶段解 | 第31-33页 |
2.2.6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Coulomb材料圆柱形孔扩张问题的弹塑性解 | 第33-36页 |
2.2.7 对附加沉降进行修正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桩周土沉降的数值模拟与仿真 | 第37-67页 |
§3.1 MARC软件简介 | 第37-38页 |
§3.2 桩土界面处理与模型的选择 | 第38-41页 |
3.2.1 桩土界面处理 | 第38-40页 |
3.2.2 模型的选择 | 第40-41页 |
§3.3 计算机模拟与仿真 | 第41-43页 |
3.3.1 基本假定及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3.3.2 桩入土过程的模拟 | 第42-43页 |
§3.4 对桩周土体竖直位移的分析与计算 | 第43-67页 |
3.4.1 均质土层的情况 | 第43-60页 |
3.4.1.1 提出应力释放孔的作用 | 第43-46页 |
3.4.1.2 提出几种桩长进行具体分析 | 第46-57页 |
3.4.1.3 参数的影响 | 第57-60页 |
3.4.2 双层土的情况 | 第60-67页 |
3.4.2.1 应力释放孔作用的提出 | 第60页 |
3.4.2.2 双层土不同土层情况下的比较 | 第60-67页 |
第四章 结合工程实例分析计算 | 第67-77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67页 |
§4.2 地基土的构成与分布特征 | 第67-68页 |
§4.3 地基土的分析与评价 | 第68-69页 |
§4.4 沉降观测分析与计算 | 第69-71页 |
§4.5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施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挤土问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防护 | 第71-7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82页 |
§5.1 结论 | 第77-80页 |
§5.2 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硕士研究期间科研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