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研究概述 | 第1-2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 ·产业融合理论 | 第11-12页 |
| ·产业创新理论 | 第12-16页 |
|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6-21页 |
| ·选题的目的、意义 | 第16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第2章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SWOT分析 | 第21-40页 |
| ·机遇与挑战(威胁)分析 | 第21-30页 |
| ·国内外城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 第21-23页 |
| ·十大次级经济中心的划分 | 第23页 |
|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 第23-28页 |
|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 第28-29页 |
| ·我国发展的“矛盾凸显期” | 第29-30页 |
| ·优势(成绩)、劣势(问题)分析 | 第30-40页 |
| ·取得的成绩与所具有的优势 | 第30-34页 |
| ·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劣势 | 第34-40页 |
| 第3章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总体构想 | 第40-53页 |
| ·指导思想 | 第40页 |
| ·基本思路 | 第40-41页 |
| ·推进原则 | 第41-44页 |
| ·基本原则 | 第41页 |
| ·具体原则 | 第41-44页 |
| ·总体目标 | 第44-46页 |
|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重点任务 | 第46-50页 |
| ·长株潭的共同任务 | 第46页 |
| ·三市各自的重点任务 | 第46页 |
| ·四大支柱产业一体化的重点任务 | 第46-50页 |
|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50-53页 |
| 第4章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定位与布局 | 第53-72页 |
|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定位 | 第53-61页 |
| ·初始定位 | 第53-54页 |
| ·深度定位 | 第54-61页 |
|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布局的重点领域 | 第61-67页 |
| ·农业支柱产业一体化布局的重点领域 | 第61-62页 |
| ·主要工业支柱产业一体化布局的重点领域 | 第62-63页 |
| ·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一体化布局的重点领域 | 第63-66页 |
| ·第三产业一体化布局的重点领域 | 第66-67页 |
| ·长株潭三市支柱产业分工和空间布局 | 第67-72页 |
| ·总体要求 | 第67-68页 |
| ·具体原则 | 第68页 |
| ·支柱产业分工模式 | 第68页 |
| ·支柱园区的空间布局要求 | 第68-69页 |
| ·支柱产业带与支柱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要求 | 第69-72页 |
| 第5章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72-80页 |
| ·突出自主创新主题 | 第72-73页 |
| ·注重源头,打造创新基地 | 第72页 |
| ·分类改革,突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 第72-73页 |
| ·政府引导,完善支柱产业的自主创新机制 | 第73页 |
| ·发展两类支柱产业 | 第73-74页 |
| ·抓好四层规划 | 第74-76页 |
| ·园区规划 | 第74-75页 |
| ·支柱产业规划(支柱产业链规划) | 第75页 |
| ·标志性工程规划 | 第75-76页 |
| ·重大项目规划 | 第76页 |
| ·建好五大平台 | 第76-77页 |
| ·培育三类人才 | 第77页 |
| ·实施七大项目 | 第77-78页 |
| ·建立产业一体化运行模式 | 第78-80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展望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