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7页 |
1.2 课题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7-9页 |
第二章 中西方油画材料技法 | 第9-17页 |
2.1 西方油画的产生与发展 | 第9-13页 |
2.1.1 油画的产生 | 第9页 |
2.1.2 油画的发展 | 第9-10页 |
2.1.3 意大利油画材料技法 | 第10-13页 |
2.1.3.1 佛罗伦萨画派技法 | 第10-11页 |
2.1.3.2 威尼斯画派技法 | 第11-12页 |
2.1.3.3 尼德兰系统的油画技法 | 第12-13页 |
2.2 中国油画的产生与发展 | 第13-17页 |
2.2.1 培育期(1900-1937) | 第14页 |
2.2.2 转换期(1937-1949) | 第14页 |
2.2.3 徐悲鸿的写实主义:新生期(1949-1966) | 第14页 |
2.2.4 逆转期:(1966-1976) | 第14-15页 |
2.2.5 勃兴期(1976-1985) | 第15页 |
2.2.6 兴盛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现在) | 第15-17页 |
第三章 材料技法的实验测试 | 第17-28页 |
3.1 作品《近焦父亲》实验分析 | 第17-22页 |
3.1.1 作品:《近焦父亲》 | 第17页 |
3.1.2 材料制作 | 第17-22页 |
3.1.2.1 依托材料的制作 | 第17-18页 |
3.1.2.1.1 画布的挑选 | 第17-18页 |
3.1.2.1.2 制作画布 | 第18页 |
3.1.2.2 胶底子的制作 | 第18-19页 |
3.1.2.2.1 明胶底子的制作 | 第18页 |
3.1.2.2.2 刮胶的方法 | 第18-19页 |
3.1.2.3 油底子的制作 | 第19页 |
3.1.2.4 媒介剂的制作 | 第19-20页 |
3.1.2.4.1 马蒂树指(Mastic)光油的制作 | 第20页 |
3.1.2.4.2 还有另一种制作光油的方法 | 第20页 |
3.1.2.4.3 果冻状的媒介剂制作 | 第20页 |
3.1.2.4.4 果冻状的媒介在作画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 第20页 |
3.1.2.5 制作油画颜料 | 第20-21页 |
3.1.2.6 作画过程 | 第21-22页 |
3.1.2.6.1 染画面 | 第21-22页 |
3.1.2.6.2 上光 | 第22页 |
3.2 作品《同一首歌》实验分析 | 第22-25页 |
3.2.1 作品:《同一首歌》 | 第22-23页 |
3.2.2 依托材料的制作 | 第23页 |
3.2.3 底料的制作 | 第23页 |
3.2.4 刷底胶料 | 第23页 |
3.2.5 作画过程 | 第23-25页 |
3.2.5.1 定稿 | 第24页 |
3.2.5.2 上色 | 第24页 |
3.2.5.3 染画面 | 第24页 |
3.2.5.4 上光 | 第24-25页 |
3.2.6 媒介剂的制作 | 第25页 |
3.3 混合材料技法 | 第25-26页 |
3.3.1 混合材料技法的概况 | 第25页 |
3.3.2 用混合材料技法的作画方法与步骤 | 第25-26页 |
3.3.3 混合技法要求 | 第26页 |
3.4 另一种透明画法 | 第26-28页 |
结论 | 第28-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