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洪水频率分析在淮河流域的应用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页 |
| ·水文频率计算的研究概况 | 第9-22页 |
| ·线型选择 | 第11-13页 |
| ·参数估计 | 第13-19页 |
| ·区域洪水频率分析问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 ·区域洪水频率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区域洪水频率分析遵循的几个原则 | 第21-22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水文资料的审查与分析 | 第24-31页 |
| ·流域概况及水文资料情况 | 第24-25页 |
| ·实测资料的随机特性检验 | 第25-29页 |
| ·持续性检验 | 第26页 |
| ·趋势性检验 | 第26-28页 |
| ·周期性检验 | 第28-29页 |
| ·检验结果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水文相似性分区 | 第31-44页 |
| ·概述 | 第31-32页 |
| ·用模糊聚类法进行分区 | 第32-39页 |
| ·模糊聚类法基本原理 | 第32页 |
| ·模糊聚类分析标定公式 | 第32-35页 |
| ·分区计算步骤 | 第35-36页 |
| ·分区结果 | 第36-39页 |
| ·分区一致性和均匀性检验 | 第39-43页 |
| ·分区一致性检验原理 | 第39页 |
| ·分区一致性检验结果 | 第39-41页 |
| ·分区均匀性检验原理 | 第41-43页 |
| ·分区均匀性检验结果 | 第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线性矩在区域洪水频率分析中的应用 | 第44-60页 |
| ·线性矩 | 第44-49页 |
| ·概述 | 第44-45页 |
| ·线性矩优于概率权矩之处 | 第45-49页 |
| ·区域洪水频率分析的线性矩法 | 第49-52页 |
| ·按流量分区的一致性与均匀性检验 | 第49页 |
| ·线性矩推求区域无因次的洪水频率曲线 | 第49-50页 |
| ·两种方法所得设计值的比较 | 第50-52页 |
| ·线性矩法的期望概率研究 | 第52-59页 |
| ·线性矩法估参时的设计频率与期望破坏概率 | 第53-54页 |
| ·线性矩法估参时频率计算方法的改进 | 第54-55页 |
| ·期望概率、计算频率与样本容量关系研究 | 第55-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区域洪水频率分析的回归法 | 第60-99页 |
| ·线性回归模型概述 | 第60-61页 |
| ·回归分析 | 第61-64页 |
|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61-62页 |
|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 | 第62-63页 |
| ·淮河息县站流量回归模型及其最小二乘估计 | 第63-64页 |
| ·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效果分析 | 第64-71页 |
| ·残差分析 | 第64-67页 |
| ·复测定系数检验 | 第67-69页 |
|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 第69-70页 |
|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 第70-71页 |
| ·变量筛选法 | 第71-79页 |
| ·偏F检验 | 第71-72页 |
| ·向前选择变量法 | 第72页 |
| ·向后选择变量法 | 第72页 |
| ·逐步回归法 | 第72-73页 |
| ·逐步回归法的应用 | 第73-76页 |
| ·逐步回归模型效果分析 | 第76-79页 |
| ·岭回归的应用 | 第79-88页 |
| ·多重相关性 | 第79-81页 |
| ·岭回归 | 第81-82页 |
| ·息县1区8变量岭回归模型及效果分析 | 第82-85页 |
| ·息县1区4变量岭回归模型及效果分析 | 第85-87页 |
| ·各种回归模型推求设计流量结果比较 | 第87-88页 |
| ·应用区域回归方程 | 第88-95页 |
| ·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推求设计洪水 | 第88-90页 |
| ·岭同归模型推求设计洪水 | 第90-91页 |
| ·两种回归模型推求设计洪水结果比较 | 第91-95页 |
| ·无资料地区设计洪水的区域洪水频率分析 | 第95-97页 |
| ·确定指标洪水 | 第95-96页 |
| ·推求区域综合增长曲线 | 第96-97页 |
| ·推求设计流域的洪水频率曲线 | 第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1页 |
| ·总结 | 第99-100页 |
| ·展望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