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候学论文--气候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论文

极涡的活动特征与数值模拟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2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1.1 极涡概况第12页
  1.1.2 极涡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极涡研究进展概况第13-20页
  1.2.1 关于极涡本身气候特征的研究简介第14-15页
  1.2.2 有关极涡活动在气候变化中作用的研究概况第15-17页
  1.2.3 极涡影响机理研究的简要回顾与论述第17-20页
  1.2.4 有关极涡的数值模拟研究的简要介绍第20页
 1.3 关于极涡还有待加强研究的地方第20-21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创新与特色之处第21-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2 研究目标第22页
  1.4.3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22-23页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第23页
 参考文献第23-32页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第32-40页
 2.1 资料第32页
 2.2 所用方法简介第32-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第三章 北极涡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第40-72页
 3.1 引言第40-41页
 3.2 研究方法第41-43页
  3.2.1 极涡特征量的提取第41-43页
  3.2.2 本章主要用到方法第43页
 3.3 500hPa北半球极涡面积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第43-61页
  3.3.1 年际变化第43-54页
  3.3.2 年代际变化第54-61页
 3.4 300hPa北半球极涡面积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第61-68页
  3.4.1 面积的变化第61-65页
  3.4.2 强度的变化第65-67页
  3.4.3 位置的变化第67-68页
 3.5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第四章 两类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过程中极涡的变化第72-96页
 4.1 引言第72-73页
 4.2 资料和方法第73-75页
 4.3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挑选及划分第75-76页
 4.4 对2000-01及01-02冬春的典型SSW特征进行描述第76-85页
 4.5 增温期间极涡的变化状况及其对对流层影响第85-92页
 4.6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6页
第五章 北极涡与阻高、副高及季风等环流系统的关系第96-140页
 5.1 引言第96-97页
 5.2 资料与方法第97页
 5.3 极涡与大气环流的相关性第97-101页
  5.3.1 冬季极涡与大气环流的相关性第97-99页
  5.3.2 夏季极涡与大气环流的相关性第99-101页
 5.4 极涡大小及强弱年份环流场的差异第101-118页
  5.4.1 冬季极涡大小及强弱年份不同层面的环流特征第102-111页
  5.4.2 夏季极涡大小及强弱年份不同层面的环流特征第111-118页
 5.5 极涡与副热带高压之间的相互作用第118-122页
 5.6 极涡与阻塞高压的相互关系第122-129页
 5.7 极涡与东亚季风的联系第129-135页
 5.8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135-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0页
第六章 北极涡活动对中国气温的影响第140-160页
 6.1 引言第140-141页
 6.2 方法和资料第141页
 6.3 北极涡对同期中国气温的影响第141-151页
  6.3.1 极涡面积与同期中国气温的关系第141-147页
  6.3.2 极涡强度与同期中国气温的关系第147-151页
 6.4 前期极涡活动对我国气温的影响第151-157页
  6.4.1 对中国春季降水的影响第153-154页
  6.4.2 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第154-155页
  6.4.3 对中国秋季降水的影响第155-156页
  6.4.4 对中国春季降水的影响第156-157页
 6.5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157-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0页
第七章 北极涡活动对中国降水的影响第160-183页
 7.1 引言第160-161页
 7.2 方法和资料第161页
 7.3 我国降水的基本时空特征第161-167页
  7.3.1 全国平均降水的基本变化情况第161-163页
  7.3.2 区域降水的基本特征第163-167页
 7.4 北极涡与同期中国降水的相关性第167-174页
  7.4.1 面积与同期中国降水的关系第167-169页
  7.4.2 强度与同期中国降水的关系第169-170页
  7.4.3 极涡综合因子对同期中国降水的影响第170-174页
 7.5 北极涡对后期中国降水的影响第174-179页
  7.5.1 对我国春季降水的影响第176-177页
  7.5.2 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第177-178页
  7.5.3 对我国秋季降水的影响第178-179页
  7.5.4 对我国春季降水的影响第179页
 7.6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179-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83页
第八章 太平洋海温与 500hPa极涡相互作用第183-201页
 8.1 引言第183页
 8.2 资料和方法第183-184页
 8.3 太平洋海温对极涡的影响第184-196页
  8.3.1 春季太平洋SST对极涡的影响第188页
  8.3.2 夏季太平洋SST对极涡的影响第188-189页
  8.3.3 秋季太平洋SST对极涡的影响第189-190页
  8.3.4 冬季太平洋SST对极涡的影响第190-192页
  8.3.5 月尺度太平洋SST对极涡的影响第192-196页
 8.4 极涡对太平洋海温的反馈第196-199页
 8.5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199-200页
 参考文献第200-201页
第九章 数值试验第201-221页
 9.1 引言第201-202页
 9.2 CAM模式简介第202-205页
  9.2.1 CAM模式的简要历史第202-203页
  9.2.2 CAM模式概述第203-205页
 9.3 数值试验方案的设计第205-206页
 9.4 试验结果分析第206-217页
  9.4.1 试验-结果分析第206-208页
  9.4.2 改变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敏感性试验第208-213页
  9.4.3 改变极冰浓度的敏感性试验第213-217页
 9.5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217-218页
 参考文献第218-221页
第十章 总结和展望第221-227页
 10.1 全文总结第221-224页
 10.2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第224-227页

论文共2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昌卫星发射场区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研究
下一篇:四维变分和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多普勒雷达资料的方法及其反演暴雨中尺度结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