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10页 |
| 第一章 执行拍卖的法律性质 | 第10-18页 |
| 1.1 私法说 | 第10-11页 |
| 1.2 公法说 | 第11-12页 |
| 1.3 折衷说 | 第12-13页 |
| 1.4 各种学说评价 | 第13-16页 |
| 1.5 法院拍卖的性质应当是公法上的处分行为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执行拍卖实施的主体 | 第18-28页 |
| 2.1 比较分析 | 第18-19页 |
| 2.2 我国执行拍卖主体理论探讨 | 第19-23页 |
| 2.3 实质考察分析 | 第23-28页 |
| 第三章 执行拍卖的程序 | 第28-35页 |
| 3.1 拍卖底价的确定 | 第28-29页 |
| 3.2 指定拍卖的日期和场所 | 第29-31页 |
| 3.3 发布拍卖公告中的相关问题 | 第31-32页 |
| 3.4 委托佣金的问题 | 第32-35页 |
| 第四章 执行拍卖的法律效力 | 第35-46页 |
| 4.1 价金的交付 | 第35-37页 |
| 4.2 拍卖物所有权的取得、交付 | 第37-41页 |
| 4.3 风险负担之转移 | 第41-42页 |
| 4.4 买受人的瑕疵担保请求权 | 第42-44页 |
| 4.5 买受人不承担标的物之物上负担 | 第44-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