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水稻田杂草群落研究
摘要 | 第1-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水稻田杂草群落研究进展 | 第13-26页 |
一、水稻种植现状与重要意义 | 第13-14页 |
(一) 我国水稻种植现状 | 第13页 |
(二) 水稻种植的重要意义 | 第13-14页 |
二、水稻田杂草防治与杂草抗药性产生情况 | 第14-21页 |
(一) 水稻田杂草的发生与危害 | 第14-16页 |
1.杂草的发生 | 第14页 |
2.杂草的危害 | 第14-15页 |
3.我国水稻田杂草的发生与危害状况 | 第15-16页 |
(二) 水稻田杂草的防治历史与现状 | 第16-18页 |
1.水稻田杂草防治历史与现状 | 第16-17页 |
2.我国水稻田杂草防治历史与现状 | 第17-18页 |
(三) 水稻田杂草抗药性产生及发展状况 | 第18-21页 |
三、水稻田杂草群落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21-26页 |
(一) 水稻田杂草群落动态 | 第22-23页 |
(二) 国内外水稻田杂草群落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三) 辽宁省水稻田杂草研究情况 | 第24-25页 |
(四) 水稻田杂草群落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辽宁省水稻田杂草发生及危害现状 | 第26-36页 |
一、调查方法 | 第26-29页 |
(一) 调查样区 | 第26页 |
(二) 调查时期 | 第26-27页 |
(三) 调查方法 | 第27-29页 |
二、调查结果 | 第29-30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30-36页 |
第三章 辽宁省水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形成因素研究 | 第36-62页 |
一、辽宁省内不同地区杂草群落组成研究 | 第36-44页 |
(一) 丹东地区杂草群落组成 | 第36-37页 |
(二) 营口、盘锦地区杂草群落组成 | 第37-39页 |
(三) 鞍山、辽阳地区杂草群落组成 | 第39-40页 |
(四) 沈阳市杂草群落组成 | 第40-41页 |
(五) 铁岭地区杂草群落组成 | 第41-44页 |
二、形成不同杂草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44-60页 |
(一) 生态因素分析 | 第44-54页 |
1.丹东地区生态因素分析 | 第44-45页 |
2.盘锦、营口地区生态因素分析 | 第45页 |
3.鞍山、辽阳、沈阳地区生态因素分析 | 第45-46页 |
4.铁岭地区生态因素分析 | 第46-54页 |
(二) 耕作制度分析 | 第54-58页 |
1.种植方式对杂草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54-57页 |
2.连作制度对杂草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57-58页 |
3.田间管理对杂草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58页 |
(三) 除草剂因素分析 | 第58-60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沈阳市水稻田杂草群落演替及形成因素研究 | 第62-70页 |
一、沈阳市水稻田杂草群落演替研究 | 第62-63页 |
二、杂草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63-68页 |
(一) 化学除草剂的影响 | 第64页 |
(二) 耕作制度的影响 | 第64-66页 |
(三) 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66-68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水稻田杂草防除体系的建立 | 第70-74页 |
一、化学防除 | 第70-71页 |
二、农业防治 | 第71-73页 |
(一) 作物轮作 | 第71-72页 |
(二) 田间管理 | 第72页 |
(三) 开发多种种植模式 | 第72-73页 |
三、生物技术与杂草治理相结合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4-78页 |
一、结论与讨论 | 第74-76页 |
二、存在的问题 | 第76-77页 |
三、前景展望 | 第77-78页 |
图版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英文摘要 | 第86-90页 |
附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