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引言 | 第16-26页 |
第一章 咏史诗的界定、范围与产生根源 | 第26-43页 |
第一节 咏史诗的界定 | 第26-29页 |
第二节 与咏史诗相关的几个问题 | 第29-36页 |
第三节 咏史诗的产生根源探析 | 第36-43页 |
第二章 先秦时期——咏史诗的萌芽期 | 第43-50页 |
第一节 《诗经》中部分作品的咏史因素 | 第43-47页 |
第二节 屈原《离骚》、《天问》、荀子《成相杂辞》的咏史性质 | 第47-50页 |
第三章 两汉时期——咏史诗的形成期 | 第50-61页 |
第一节 两汉咏史诗概况 | 第50-52页 |
第二节 两汉的乐府咏史诗 | 第52-55页 |
第三节 两汉非乐府咏史诗较少的原因与班固的《咏史》 | 第55-61页 |
第四章 魏晋时期——咏史诗的发展、成熟期 | 第61-103页 |
第一节 曹魏时期的咏史诗 | 第61-71页 |
第二节 两晋咏史诗概况、新的主题与流变 | 第71-76页 |
第三节 两晋时期的乐府咏史诗 | 第76-77页 |
第四节 左思与《咏史》诗 | 第77-89页 |
第五节 陶渊明与咏史诗 | 第89-97页 |
第六节 魏晋咏史诗的基本类型 | 第97-103页 |
第五章 南北朝时期——咏史诗的进一步发展期 | 第103-126页 |
第一节 南北朝咏史诗概况 | 第103-105页 |
第二节 南朝咏史诗的特征、艺术成就 | 第105-113页 |
第三节 颜延之与咏史诗 | 第113-116页 |
第四节 《文选》选录咏史诗的标准问题 | 第116-120页 |
第五节 北朝和隋代的咏史诗 | 第120-126页 |
第六章 唐代——咏史诗的繁盛期(初唐) | 第126-167页 |
第一节 唐代咏史诗的繁荣、原因及演进阶段 | 第126-133页 |
第二节 初唐咏史诗概况 | 第133-135页 |
第三节 前期贞观君臣与咏史诗 | 第135-139页 |
第四节 后期宫廷文人与咏史诗 | 第139-144页 |
第五节 后期下层文人与咏史诗 | 第144-155页 |
第六节 陈子昂与咏史诗 | 第155-167页 |
第七章 唐代——咏史诗的繁盛期(盛唐) | 第167-216页 |
第一节 盛唐咏史诗的内涵、情感指向 | 第167-175页 |
第二节 李白与咏史诗 | 第175-189页 |
第三节 杜甫与咏史诗 | 第189-204页 |
第四节 道教诗人吴绮与咏史组诗 | 第204-216页 |
第八章 唐代——咏史诗的繁盛期(中晚唐) | 第216-283页 |
第一节 中晚唐咏史的繁盛及时代、文化原因 | 第216-224页 |
第二节 中晚唐咏史诗的思想情感指向 | 第224-232页 |
第三节 刘禹锡与咏史诗 | 第232-241页 |
第四节 杜牧与咏史诗 | 第241-252页 |
第五节 李商隐与咏史诗 | 第252-263页 |
第六节 体制庞大、蔚为大观的中晚唐咏史组诗 | 第263-283页 |
余论 | 第283-286页 |
附录一 宋前咏史诗篇目索引 | 第286-314页 |
附录二 咏史诗研究主要论文索引 | 第314-323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30页 |
致谢 | 第330-3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331-33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3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