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稳定性及其产量因子模型建立的研究
| 1 引言 | 第1-9页 |
| ·国内外混播及建模研究动态 | 第6-8页 |
| ·国内外混播稳定性研究动态 | 第6-7页 |
| ·国内外关于建模的研究动态 | 第7-8页 |
| ·研究的主要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 2 研究方案 | 第9-12页 |
| ·试验区概况 | 第9-10页 |
| ·试验区自然概况 | 第9页 |
| ·试验区地力概况 | 第9-10页 |
| ·试验材料 | 第10页 |
| ·试验设计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1-12页 |
| ·土壤肥力 | 第11页 |
| ·物候期 | 第11页 |
| ·生长速率 | 第11页 |
| ·出苗状况 | 第11页 |
| ·根颈粗度 | 第11页 |
| ·产草量及营养成分 | 第11页 |
| ·茎叶比及干鲜比 | 第11-12页 |
| ·存活率 | 第12页 |
| ·与产量有关的因子 | 第12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12-21页 |
| ·土壤肥力 | 第12-13页 |
| ·物候期 | 第13-14页 |
| ·生长速率 | 第14-15页 |
| ·出苗状况 | 第15-16页 |
| ·出苗率 | 第15页 |
| ·田间密度 | 第15-16页 |
| ·群落组分的动态变化 | 第16-17页 |
| ·苜蓿根颈粗度的动态变化 | 第17-18页 |
| ·牧草产量的动态变化 | 第18页 |
| ·牧草叶片含量动态变化 | 第18-19页 |
| ·群落组分含水量动态变化 | 第19-21页 |
| ·群落各组分的存活率 | 第21页 |
| 4 分析与讨论 | 第21-41页 |
| ·群落稳定性 | 第21-26页 |
| ·种间竞争 | 第22-25页 |
| ·种间相容性(RYT 法) | 第25-26页 |
| ·产量因子模型的建立 | 第26-35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7-30页 |
| ·因子分析法 | 第30-33页 |
| ·多元回归及相关分析 | 第33-35页 |
| ·饲用价值及效益评价 | 第35-41页 |
| ·营养价值动态 | 第35-37页 |
| ·粗蛋白含量动态变化 | 第36页 |
| ·粗灰分含量动态变化 | 第36-37页 |
| ·粗纤维含量动态变化 | 第37页 |
| ·经济效益评价 | 第37-40页 |
| ·种植成本核算 | 第37-39页 |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39-40页 |
| ·生态效益 | 第40-41页 |
| ·混播草地植被状况 | 第40页 |
| ·混播群落对地力的影响 | 第40-41页 |
| 5 结论 | 第41-44页 |
| ·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群落及其稳定性 | 第41-43页 |
| ·产量因子模型的建立 | 第43页 |
| ·饲用价值及效益评价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