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5页 |
英文摘要 | 第15-1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9-41页 |
1 植物抗病的物质基础及抗病机理研究进展 | 第19-29页 |
·病原致病作用 | 第20页 |
·植物的抗病机制 | 第20-21页 |
·抗病反应的物质基础 | 第21-23页 |
·活性氧的种类及其作用 | 第23-24页 |
·植物-病原互作中 AOS 的产生 | 第24-25页 |
·活性氧的清除系统 | 第25-26页 |
·H_2O_2 与植物抗病反应及抗病信号转导 | 第26-28页 |
·提高植物抗氧化能力的基因工程 | 第28-29页 |
2 番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29-36页 |
·番茄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番茄抗病害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31-36页 |
·番茄抗真菌病害的研究 | 第31-33页 |
·番茄抗细菌病害的研究 | 第33-35页 |
·转抗线虫病基因育种 | 第35页 |
·转抗病毒病基因育种 | 第35-36页 |
·番茄基因工程育种前景与展望 | 第36页 |
3 葡萄糖氧化酶基因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36-40页 |
·葡萄糖氧化酶基因的来源 | 第37页 |
·H_2O_2 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 第37-39页 |
·GO 基因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 第39-40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0-41页 |
第二章 番茄组织再生及其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41-5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4页 |
·试验材料 | 第41-42页 |
·番茄材料 | 第41-42页 |
·菌种 | 第42页 |
·培养基 | 第42页 |
·植物激素 | 第42页 |
·抗生素 | 第42页 |
·试验方法 | 第42-44页 |
·无菌苗的准备 | 第42页 |
·培养基 | 第42-43页 |
·外植体接种培养方法 | 第43页 |
·诱导生根 | 第43页 |
·试管苗的移栽 | 第43页 |
·番茄的植物转化 | 第43-44页 |
·子叶转化的因素及其水平设计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外植体接种后形态变化 | 第44页 |
·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及芽形成的影响 | 第44-46页 |
·ZT+IAA 不同浓度组合对不定芽分化数目和生长的影响 | 第46-47页 |
·A 组合对不同番茄自交系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形成的影响 | 第47页 |
·不同激素配比对番茄再生植株生根的影响 | 第47-48页 |
·农杆菌侵染条件的优化 | 第48-49页 |
·PPT 和 Cb 对番茄子叶外植体再生能力的影响 | 第49-50页 |
·试管苗的移栽结果 | 第50页 |
3 讨论 | 第50-53页 |
·外源激素对番茄组织培养体系建立的影响 | 第50-51页 |
·基因型对番茄组织培养体系建立的影响 | 第51页 |
·关于番茄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51-52页 |
·关于再生芽的生根问题 | 第52页 |
·番茄外植体再生途径实现的探讨 | 第52-53页 |
第三章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番茄中的遗传表达 | 第53-74页 |
1 试验材料 | 第53-62页 |
·植物材料 | 第53-54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54页 |
·分子生物学及生化试剂 | 第54页 |
·PCR 引物 | 第54页 |
·培养基 | 第54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4-57页 |
·目的基因 DNA 的获得 | 第55页 |
·凝胶中回收 DNA 片段 | 第55页 |
·植物表达载体pCPGO 的构建 | 第55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5-56页 |
·质粒向大肠杆菌中转化 | 第56页 |
·重组质粒的筛选 | 第56-57页 |
·植物表达载体pCPGO 导入土壤农杆菌 | 第57页 |
·根癌农杆菌 LBA440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7页 |
·冻融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根癌农杆菌 LBA4404 | 第57页 |
·根癌农杆菌菌落的 PCR 检测 | 第57页 |
·外植体的准备 | 第57页 |
·侵染农杆菌的制备 | 第57-58页 |
·不同品系番茄转化及植株再生 | 第58页 |
·再生植株的 PCR 检测 | 第58页 |
·转基因番茄的 Southern 杂交 | 第58-60页 |
·转基因番茄的 Northern 杂交 | 第60-61页 |
·转基因番茄植株中 H_2O_2 的定性及定量检测 | 第61-62页 |
·转基因番茄的抗病性鉴定 | 第62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2-72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2-63页 |
·植物表达载体pCPGO 的鉴定 | 第63-64页 |
·PCR 鉴定 | 第63-64页 |
·酶切鉴定 | 第64页 |
·番茄的遗传转化 | 第64-65页 |
·转基因植株总 DNA 的 PCR 检测 | 第65-66页 |
·转基因番茄的 Southern 杂交分析 | 第66-68页 |
·Southern blotting 探针制备 | 第66页 |
·基因组的酶切 | 第66-67页 |
·Southern 杂交 | 第67-68页 |
·转基因番茄的 Northern 杂交分析 | 第68页 |
·转基因番茄 GO 基因表达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 第68-69页 |
·种子结实率和萌发率的测定 | 第69-70页 |
·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鉴定 | 第70-72页 |
·叶霉病抗性鉴定 | 第70-71页 |
·晚疫病抗病性鉴定 | 第71-72页 |
3 讨论 | 第72-74页 |
第四章 葡萄糖氧化酶(GO)基因的抗病生理生化变化 | 第74-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7页 |
·材料 | 第74页 |
·方法 | 第74-77页 |
·接种方法 | 第74-75页 |
·酶液的提取 | 第75页 |
·酶活性测定 | 第75-76页 |
·SOD 活性测定 | 第75页 |
·POD 活性测定 | 第75页 |
·CAT 活性测定 | 第75页 |
·APX 活性测定 | 第75页 |
·PPO 活性测定 | 第75-76页 |
·PAL 活性测定 | 第76页 |
·同工酶电泳分析 | 第76-77页 |
·试验装置 | 第76页 |
·凝胶储备液的制备 | 第76页 |
·凝胶配方 | 第76页 |
·缓冲液的配制 | 第76-77页 |
·电泳条件 | 第77页 |
·染色配方及染色步骤 | 第7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3页 |
·SOD 和 POD 酶活性的变化 | 第77-79页 |
·CAT 酶活性的变化 | 第79页 |
·PAL 酶活性变化 | 第79页 |
·PPO 活性变化 | 第79-80页 |
·APX 活性变化 | 第80页 |
·同工酶酶谱分析 | 第80-81页 |
·SOD 酶谱分析 | 第80-81页 |
·POD 酶谱分析 | 第81页 |
·PPO 酶谱分析 | 第81页 |
·抗病性鉴定结果分析 | 第81-83页 |
3 讨论 | 第83-86页 |
第五章 转 GO 基因番茄后代遗传研究 | 第86-9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材料 | 第86页 |
·方法 | 第86-8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7-95页 |
·转基因番茄自交后代遗传分离 | 第87-91页 |
·转基因自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 | 第87-88页 |
·转基因株系主要农艺性状与对照的差异 | 第88-89页 |
·GO 基因在番茄 T1 代植株中的分离 | 第89-90页 |
·GO 基因在转基因番茄后代的遗传分离 | 第90-91页 |
·GO 基因在杂交后代遗传分离 | 第91-92页 |
·GO 基因在杂交分离世代的遗传表现 | 第91页 |
·GO 基因在回交世代的遗传表现 | 第91-92页 |
·分子检测 | 第92-95页 |
·PCR 扩增结果 | 第93-94页 |
·Southern 杂交分析 | 第94页 |
·转基因番茄后代抗病性鉴定 | 第94-95页 |
3 讨论 | 第95-9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