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6页 |
| ·东亚飞蝗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 ·东亚飞蝗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页 |
| ·东亚飞蝗的地理分布及其基本特征 | 第12-14页 |
| ·东亚飞蝗的地理分布 | 第12-13页 |
| ·东亚飞蝗分布的基本特征 | 第13-14页 |
| ·东亚飞蝗发生区的生态类型 | 第14-15页 |
| ·国内外东亚飞蝗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DNA分子多态性的检测方法 | 第16-19页 |
| ·RAPD分子标记技术 | 第19-23页 |
| ·RAPD的原理和特点 | 第19-21页 |
| ·RAPD技术的应用范围 | 第21-22页 |
| ·品种(杂种)真实性鉴定 | 第21页 |
| ·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21页 |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1-22页 |
| ·遗传易感性疾病的分析 | 第22页 |
| ·估计群体的遗传距离、个体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的分析 | 第22页 |
| ·RAPD技术在蝗总科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 ·分子系统研究中常用的分析软件包 | 第23-24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6-32页 |
| ·实验器材和试剂 | 第26页 |
| ·实验器材 | 第26页 |
|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 ·供试种群 | 第26-27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32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27-29页 |
| ·饱和氯化钠法提取总DNA | 第27-28页 |
| ·酚-氯仿法提取总DNA | 第28页 |
| ·DNA样品的检测(0.8%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28-29页 |
| ·引物的筛选 | 第29-30页 |
| ·RAPD-PCR扩增及检测 | 第30-31页 |
| ·RAPD-PCR扩增 | 第30页 |
| ·扩增结果检测与记录 | 第30-31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1-32页 |
| ·多态位点比率P | 第31页 |
| ·Shannon-wever信息指数 | 第31页 |
| ·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遗传分化系数G_(ST)(Nei) | 第31页 |
| ·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32-43页 |
| ·总DNA提取和RAPD-PCR扩增 | 第32-34页 |
| ·总DNA提取 | 第32页 |
| ·RAPD-PCR扩增 | 第32-34页 |
| ·RAPD图谱统计结果 | 第33-34页 |
| ·数据分析 | 第34-43页 |
| ·多态位点百分率 | 第34页 |
| ·遗传多样性 | 第34-38页 |
| ·Shannon信息指数估算的东亚飞蝗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 第34-36页 |
| ·Nei's指数估测的东亚飞蝗种群基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 第36-38页 |
| ·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 | 第38-39页 |
| ·Mantel软件处理的飞蝗种群内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 | 第39-40页 |
| ·聚类分析 | 第40-43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43-56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3-44页 |
| ·取样及样本保存方式 | 第43页 |
| ·酚-氯仿法和NaCl法比较 | 第43页 |
| ·DNA分离的方法 | 第43-44页 |
| ·DNA的浓度 | 第44页 |
| ·引物及影响因素 | 第44-47页 |
| ·引物设计 | 第44-45页 |
| ·引物的浓度 | 第45页 |
| ·扩增的条件 | 第45-46页 |
| ·操作技术 | 第46页 |
| ·RAPD标记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探析 | 第46-47页 |
| ·聚类数据因素分析 | 第47-48页 |
| ·RAPD-PCR扩增结果 | 第48-53页 |
| ·RAPD-PCR的多态性 | 第48-49页 |
|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 第49-50页 |
| ·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 第50-51页 |
| ·东亚飞蝗种群的遗传结构与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之间的关系 | 第51-53页 |
| ·等位酶和RAPD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53-54页 |
| ·展望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相关情况 | 第66-67页 |
| 承诺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