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储善——论当代视野下的美善关系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引言 | 第6页 |
一、美和善 | 第6-13页 |
(一) 美、善同源:字源学考察 | 第7-11页 |
1、汉语字源学考察 | 第7-9页 |
2、西方字源学考察 | 第9-11页 |
(二) 美、善与实践:特征分析 | 第11-13页 |
1、善--人类实践的目的取向 | 第11-12页 |
2、美--人类实践的理想取向 | 第12-13页 |
二、“以美储善”的历史传统 | 第13-21页 |
(一) “尽善尽美”的古典美学特质 | 第14-18页 |
1、“尽善尽美”的提出 | 第15页 |
2、“尽善尽美”--艺术的评价标准 | 第15-16页 |
3、“以美储善”--艺术的社会功能 | 第16-17页 |
4、美与善在艺术中的互补 | 第17-18页 |
(二) 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以美储善” | 第18-21页 |
1、儒家认识论中的“以美储善” | 第19-20页 |
2、儒家人性论中的“以美储善” | 第20-21页 |
三、美与善在当代境域的相遇 | 第21-28页 |
(一) 当代境域下倡导“以美储善”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1、时代要求 | 第22-23页 |
2、道德及道德意识的特性 | 第23-24页 |
(二) 当代境域下倡导“以美储善”的可能性 | 第24-27页 |
1、哲学思维重点的推移 | 第24-26页 |
2、美及审美意识的特征 | 第26-27页 |
(三) 当代境域下倡导“以美储善”的现实性 | 第27-28页 |
四、在当代境域下如何实现“以美储善” | 第28-35页 |
(一) 回归与超越:汲取中国传统道德和审美智慧 | 第29-31页 |
(二) 引美以辅善:发挥美育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 第31-33页 |
(三) 躬行而载道:践履美、善 | 第33-35页 |
结语与希望 | 第35-38页 |
参考书目 | 第38-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42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