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 第1-15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信息系统安全的内涵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的研究情况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的研究情况 | 第12-13页 |
1.4 本文采用的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安全服务与安全机制 | 第15-20页 |
2.1 开放系统互连安全体系结构 | 第15-16页 |
2.2 安全服务层次模型 | 第16-18页 |
2.2.1 信息的安全层次 | 第16-17页 |
2.2.2 基于OSI/RM安全服务层次 | 第17-18页 |
2.3 安全服务与安全机制之间的关系 | 第18-20页 |
3 安全机制与 CC安全功能要求关系研究 | 第20-31页 |
3.1 CC安全功能要求 | 第20-25页 |
3.1.1 FAU类:安全审计 | 第20页 |
3.1.2 FCO类:通信 | 第20-21页 |
3.1.3 FCS类:密码支持 | 第21页 |
3.1.4 FDP类:用户数据保护 | 第21-22页 |
3.1.5 FIA类:标识和鉴别 | 第22页 |
3.1.6 EMT类:安全管理 | 第22-23页 |
3.1.7 FPR类:隐私 | 第23页 |
3.1.8 FPT类: TSF保护 | 第23-24页 |
3.1.9 FRU类:资源利用 | 第24-25页 |
3.1.10 FTA类: TOE访问 | 第25页 |
3.1.11 FTP类:可信路径/信道 | 第25页 |
3.2 安全机制与CC安全功能要求关系 | 第25-31页 |
3.2.1 加密机制与CC安全功能要求关系 | 第26页 |
3.2.2 数字签名机制与CC安全功能要求关系 | 第26-27页 |
3.2.3 访问控制机制与CC安全功能要求关系 | 第27-28页 |
3.2.4 数据完整性机制与 CC安全功能要求关系 | 第28-29页 |
3.2.5 鉴别交换机制与 CC安全功能要求关系 | 第29页 |
3.2.6 通信业务填充机制与 CC安全功能要求关系 | 第29-30页 |
2.3.7 路由选择控制机制与 CC安全功能要求关系 | 第30页 |
3.2.8 公证机制与 CC安全功能要求关系 | 第30-31页 |
4 安全措施研究 | 第31-40页 |
4.1 物理安全防护 | 第31-32页 |
4.2 人员管理 | 第32页 |
4.3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 | 第32-33页 |
4.4 备份和恢复 | 第33页 |
4.5 标识与鉴别 | 第33-34页 |
4.6 交换鉴别 | 第34-35页 |
4.7 强化访问控制 | 第35-36页 |
4.8 采用网络分段和安全通道控制 | 第36-37页 |
4.9 密码支持 | 第37页 |
4.10 病毒防治 | 第37-38页 |
4.11 安全性检测分析 | 第38页 |
4.12 攻击监控 | 第38页 |
4.13 系统安全审计 | 第38-39页 |
4.14 多层防御 | 第39-40页 |
5 CC功能要求与安全措施映射关系研究 | 第40-49页 |
5.1 安全审计类(FAU)与安全措施 | 第40-41页 |
5.2 通信类(FCO)与安全措施 | 第41页 |
5.3 密码支持类(FCS)与安全措施 | 第41-42页 |
5.4 用户数据保护类(FDP)与安全措施 | 第42-44页 |
5.5 标识与鉴别类(FIA)与安全措施 | 第44页 |
5.6 安全管理类(EMT)与安全措施 | 第44-45页 |
5.7 隐私类( FPR)与安全措施 | 第45-46页 |
5.8 TSF保护类(fPr)与安全措施 | 第46-47页 |
5.9 资源利用类(FRU)与安全措施 | 第47-48页 |
5.10 TOE访问类(FTA)与安全措施 | 第48页 |
5.11 可信路初信道类(FTP)与安全措施 | 第48-49页 |
总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