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4页 |
1 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 第11-25页 |
1.1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 第11-13页 |
1.2 植物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3页 |
1.3 遗传转化方法 | 第13-17页 |
1.3.1 基因枪法 | 第14页 |
1.3.2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4-15页 |
1.3.3 PEG法 | 第15页 |
1.3.4 显微注射法 | 第15-16页 |
1.3.5 电击法及激光法 | 第16页 |
1.3.6 花粉管通道法 | 第16页 |
1.3.7 农杆菌法和基因枪法主要特点比较 | 第16-17页 |
1.4 转基因植物的检测方法 | 第17-19页 |
1.4.1 DNA水平的检测 | 第17-18页 |
1.4.2 转录水平的检测 | 第18页 |
1.4.3 蛋白质水平的检测 | 第18-19页 |
1.5 植物转基因沉默以及提高外源基因表达量的方法 | 第19-23页 |
1.5.1 植物转基因沉默的机制 | 第19-20页 |
1.5.2 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TGS) | 第20-21页 |
1.5.3 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PTGS) | 第21页 |
1.5.4 克服植物转基因沉默的策略 | 第21-23页 |
1.6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 | 第23-24页 |
1.6.1 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 | 第23页 |
1.6.2 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 | 第23-24页 |
1.6.3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讨论 | 第24页 |
1.7 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改良作物品质的研究概况 | 第24页 |
1.8 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概况 | 第24-25页 |
2 植酸酶及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25-33页 |
2.1 植酸在畜牧生产中的危害 | 第25页 |
2.2 植酸酶的基本特性及生物功能 | 第25-26页 |
2.3 饲料作物中的植酸磷含量 | 第26-28页 |
2.4 饲料作物中的天然植酸酶 | 第28页 |
2.5 以微生物为受体的植酸酶基因工程 | 第28-30页 |
2.6 植酸酶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现状 | 第30-33页 |
2.6.1 转基因模式植物表达植酸酶 | 第30-31页 |
2.6.2 转基因饲料作物表达植酸酶 | 第31-32页 |
2.6.3 转基因植物植酸酶对动物的饲喂效果 | 第32页 |
2.6.4 植酸酶植物基因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 第32-33页 |
3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34-47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4-36页 |
1.1 玉米材料 | 第34页 |
1.2 菌株 | 第34页 |
1.3 载体质粒及引物 | 第34页 |
1.4 主要生化试剂 | 第34-35页 |
1.5 培养基配方 | 第35-36页 |
1.5.1 细菌培养基 | 第35页 |
1.5.2 玉米幼胚培养基 | 第35页 |
1.5.3 共培养基 | 第35-36页 |
1.6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6-39页 |
2.1 玉米受体材料的制备 | 第36页 |
2.2 表达载体pCBA-Hyg的酶切鉴定 | 第36页 |
2.3 phyA基因玉米组成型表达载体pBUA-Hyg的构建 | 第36-39页 |
2.3.1 分子重组 | 第37-38页 |
2.3.2 CaCl_2法制备大肠杆菌DH5α的热激感受态细胞 | 第38页 |
2.3.3 重组分子的热激转化 | 第38页 |
2.3.4 阳性克隆的快速鉴定 | 第38页 |
2.3.5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38-39页 |
2.3.6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9页 |
2.4 植物表达载体质粒转化农杆菌 | 第39-40页 |
2.4.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9-40页 |
2.4.2 表达质粒热激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40页 |
2.5 遗传转化 | 第40-43页 |
2.5.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40-42页 |
2.5.1.1 农杆菌介导pCBA-Hyg质粒的遗传转化 | 第40页 |
2.5.1.2 植物表达载体在胚性愈伤组织中的瞬时表达 | 第40-42页 |
2.5.2 植物表达载体质粒pCBA-Hyg的基因枪转化 | 第42-43页 |
2.6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分化及植株的再生和移栽 | 第43页 |
2.7 再生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43-45页 |
2.7.1 重要试剂的配制 | 第43-44页 |
2.7.2 再生植株总DNA的提取及电泳检测 | 第44页 |
2.7.3 再生植株的PCR检测 | 第44-45页 |
2.8 T_0代转基因干种子的植酸酶比活力检测 | 第45页 |
2.8.1 重要试剂及其浓度 | 第45页 |
2.8.2 植酸酶液的制备 | 第45页 |
2.8.3 植酸酶比活力测定 | 第45页 |
2.9 T_0代转基因干种子的无机磷含量测定 | 第45-47页 |
2.9.1 重要试剂及其浓度 | 第45-46页 |
2.9.2 样品前处理 | 第46页 |
2.9.3 磷钼蓝比色法测定无机磷含量 | 第46-47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47-61页 |
1 转基因受体系统的建立 | 第47-48页 |
1.1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与幼胚胚龄(幼胚大小)的关系 | 第47-48页 |
1.2 影响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其它因素 | 第48页 |
2 植物表达载体pCBA-Hyg的酶切鉴定 | 第48-49页 |
3 phyA基因玉米组成型表达载体pBUA-Hyg的构建 | 第49-51页 |
4 植物表达载体的遗传转化 | 第51-55页 |
4.1 农杆菌介导pCBA-Hyg质粒的遗传转化 | 第51页 |
4.2 植物表达载体在胚性愈伤组织中的瞬时表达 | 第51-55页 |
4.2.1 高渗处理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1-53页 |
4.2.2 侵染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3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5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植株的再生和T_0代转基因种子的获得 | 第55-56页 |
6 再生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56页 |
7 T_0代转基因干种子的植酸酶比活力 | 第56-59页 |
8 T_0代转基因干种子的无机磷含量 | 第59-61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61-69页 |
1 影响玉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因素 | 第61页 |
2 制约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因素及提高转化效率的途径 | 第61-63页 |
2.1 农杆菌基因型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2.2 酚类物质及其它诱导物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62页 |
2.3 受体植物基因型、外植体类型及生理状态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2.4 培养方法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63页 |
3 影响基因枪转化效率的因素 | 第63-64页 |
4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的方法改进 | 第64-65页 |
5 提高植酸酶在玉米中表达效率的途径及表达载体优化设想 | 第65-66页 |
6 利用转基因玉米生产植酸酶的前景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