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5页 |
第一节 课题缘起 | 第6-11页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第6-8页 |
二、研究的必要性 | 第8-10页 |
三、研究范畴界定 | 第10-11页 |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设想 | 第11-13页 |
一、实例选取 | 第11页 |
二、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1-13页 |
三、预期成果 | 第1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论文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一、建筑外部空间理论及街道空间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二、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研究 | 第14页 |
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住街建筑、过渡性空间与道路三者空间组织关系研究 | 第15-25页 |
第一节 概念及界定 | 第15-19页 |
一、住街建筑 | 第15-16页 |
二、过渡性空间 | 第16-18页 |
三、道路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空间组织关系 | 第19-24页 |
一、住街建筑与过渡性空间的关系 | 第19-23页 |
二、住街建筑与道路的空间关系 | 第23-24页 |
三、过渡性空间与道路的空间关系 | 第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过渡性空间基本模式 | 第25-29页 |
第一节 平面形态模式 | 第25-27页 |
第二节 三向度形态模式 | 第27-28页 |
第三节 空间模式研究意义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住街过渡性空间功能特性分析 | 第29-36页 |
第一节 传统的外部空间理念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住街过渡性空间功能分析 | 第30-32页 |
第三节 住街过渡性空间共性与特性分析 | 第32-35页 |
一、共性 | 第33-34页 |
二、特性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住街过渡性空间尺度控制要素 | 第36-41页 |
第一节 宽高比D/H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日照 | 第37页 |
第三节 人的行为与感知特征 | 第37-40页 |
一、运动速度 | 第37-39页 |
二、视角视线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六章 住街过渡性空间构成要素及景观设计原则 | 第41-59页 |
第一节 杭州城西住街环境满意度调查 | 第41-42页 |
第二节 住街过渡性空间构成要素及景观设计原则 | 第42-58页 |
一、边界 | 第42-49页 |
二、通道 | 第49-52页 |
三、场所 | 第52-55页 |
四、标志 | 第55-57页 |
五、出入口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附录一:住街环境满意度社会调查表 | 第60-61页 |
附录二:住街环境满意度社会调查数据统计 | 第6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