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语简表 | 第1-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13页 |
| 英文摘要 | 第13-20页 |
| 论文正文 | 第20-79页 |
| 前言 | 第20-22页 |
| 第一部分 中老年自然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现况调查 | 第22-55页 |
| ·研究背景 | 第22-23页 |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 ·心血管病及其相关因素调查 | 第23-24页 |
| ·颈动脉超声检测方法 | 第24-27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 ·研究结果 | 第28-44页 |
| ·应答率 | 第28页 |
| ·应答者一般情况 | 第28-29页 |
| ·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的分布特征 | 第29-34页 |
| ·IMT在不同性别、年龄和测量部位的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 ·斑块检出率、数目、性质及面积的分布特征 | 第30-32页 |
| ·血管狭窄在不同性别、年龄和测量部位的分布特征 | 第32-34页 |
| ·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与心血管病的关系 | 第34-36页 |
| ·心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的关系 | 第36-43页 |
|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IMT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 第36-37页 |
|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斑块检出率的关系 | 第37-39页 |
|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斑块数目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 第39-40页 |
|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斑块面积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 第40-41页 |
|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斑块性质 | 第41-43页 |
|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的关系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50页 |
| ·主要研究结果与其它同类研究的比较 | 第44-48页 |
| ·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的分布特征 | 第44-45页 |
| ·颈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状况 | 第45-46页 |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关联 | 第46-47页 |
|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 | 第47-48页 |
| ·研究价值 | 第48页 |
| ·局限性和研究前景 | 第48-50页 |
| ·研究局限性 | 第48-49页 |
| ·研究前景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第二部分 基线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9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第55-79页 |
| ·研究背景 | 第55-56页 |
| ·研究目的 | 第56页 |
| ·研究方法 | 第56-57页 |
| ·基线调查(1993-1994年) | 第56页 |
| ·现况调查(2002年) | 第56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 ·研究结果 | 第57-73页 |
| ·应答率、应答人群与无应答人群基线特征的比较 | 第57页 |
| ·应答且数据完整者基线特征 | 第57-59页 |
| ·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9年间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 | 第59-68页 |
| ·基线危险因素及其变化与IMT的回归分析 | 第59-61页 |
| ·基线危险因素及其变化与斑块检出的危险 | 第61-63页 |
| ·基线危险因素与斑块数目的回归分析 | 第63-65页 |
| ·基线危险因素与斑块面积回归分析 | 第65-66页 |
| ·基线危险因素与斑块性质 | 第66-68页 |
| ·危险因素状况的变化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第68-70页 |
| ·基线危险因素评分及其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 | 第70-73页 |
| ·讨论 | 第73-76页 |
| ·主要研究结果与其它同类研究的比较 | 第73-74页 |
| ·基线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及其变化与9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 | 第73-74页 |
| ·基线危险因素评分及其变化与9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 | 第74页 |
| ·研究价值 | 第74-75页 |
| ·局限性和研究前景 | 第75-76页 |
| ·研究局限性 | 第75页 |
| ·研究前景 | 第75-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 论文综述 | 第79-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7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7-108页 |
| 发表文章 | 第108-110页 |
| 附录: | 第110-118页 |
| 1.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单 | 第110-112页 |
| 2.颈动脉超声检测方法的重复性评价 | 第112-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