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最高额抵押制度
引言 | 第1页 |
第一部分 最高额抵押制度概说 | 第9-20页 |
一、 最高额抵押制度的沿革 | 第10-14页 |
(一) 最高额抵押制度的萌芽 | 第10页 |
(二) 最高额抵押制度的正式确立 | 第10-11页 |
(三) 最高额抵押制度的成熟 | 第11-13页 |
(四) 我国台湾地区最高额抵押相关立法的规定 | 第13-14页 |
二、 最高额抵押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 第14-17页 |
(一) 被担保债权以将来债权为常态 | 第15页 |
(二) 被担保债权的不确定性 | 第15-16页 |
(三) 最高额抵押权的相对独立性 | 第16页 |
(四) 未定存续期间抵押人享有终止权 | 第16页 |
(五) 受基础法律关系约束 | 第16页 |
(六) 最高限额限制 | 第16页 |
(七) 抵押权实行以对债权进行决算(确定)为必要 | 第16-17页 |
三、 最高额抵押制度的社会机能和本质 | 第17-18页 |
四、 关于最高额抵押的法理分析——价值分析 | 第18-20页 |
(一) 正义价值 | 第18-19页 |
(二) 自由价值 | 第19-20页 |
(三) 效益价值 | 第20页 |
第二部分 最高额抵押制度之基本问题 | 第20-31页 |
一、 最高额抵押权的设定 | 第20-23页 |
(一) 最高额抵押适用的基础法律关系 | 第21-22页 |
(二) 最高额抵押的变更 | 第22-23页 |
二、 最高额抵押权的效力 | 第23-24页 |
(一) 被担保债权的识别 | 第23-24页 |
(二) 本金最高限额与债权最高限额 | 第24页 |
三、 最高额抵押权的处分 | 第24-27页 |
(一) 最高额抵押担保债权的转让 | 第24-25页 |
(二) 最高额抵押权的转让 | 第25-26页 |
(三) 转抵押问题 | 第26-27页 |
四、 最高额抵押的确定 | 第27-30页 |
(一) 最高额抵押确定的原因 | 第27-29页 |
(二) 最高额抵押权确定的效力 | 第29-30页 |
五、 最高额抵押权的实行 | 第30-31页 |
第三部分 完善我国最高额抵押制度的思考 | 第31-47页 |
一、 我国现行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一) 对《担保法》第59条的分析 | 第31-32页 |
(二) 对《担保法》第60条的分析 | 第32页 |
(三) 对《担保法》第61条的分析 | 第32-33页 |
(四) 对《担保法》第62条的分析 | 第33页 |
二、 制度完善中应注意的几个理论问题 | 第33-37页 |
(一) 立法指导思想 | 第33-34页 |
(二) 抵押权的物权性问题 | 第34-36页 |
(三) 抵押权附从性缓和理论 | 第36-37页 |
三、 完善最高额抵押制度的具体问题及思考 | 第37-42页 |
(一) 关于最高额抵押设定的问题 | 第37页 |
(二) 关于最高额抵押适用范围的问题 | 第37-38页 |
(三) 关于最高额抵押权处分的问题 | 第38页 |
(四) 关于最高额抵押登记制度的问题 | 第38-40页 |
(五) 关于抵押权顺序的问题 | 第40-42页 |
(六) 关于最高额抵押权确定的问题 | 第42页 |
(七) 关于最高额抵押权实行的问题 | 第42页 |
四、 建立最高额抵押危险性的救济制度 | 第42-47页 |
(一) 减额请求制度 | 第43-44页 |
(二) 消灭请求制度 | 第44-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