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色彩刍议
独创性声明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论 | 第8-10页 |
一、 色彩观的形成与表现 | 第10-20页 |
一、 五彩彰施 | 第10-12页 |
二、 随类赋彩 | 第12-13页 |
三、 焕烂求备 | 第13-15页 |
四、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第15-16页 |
五、 水墨最为上 | 第16-20页 |
二、 文人画的色彩 | 第20-25页 |
一、 色不碍墨,墨不碍色 | 第20-22页 |
二、 尚“南”贬“北” | 第22-23页 |
三、 崇士气,斥匠工 | 第23-25页 |
三、 近现代中国画的色彩 | 第25-30页 |
一、 雅俗共赏 | 第25-26页 |
二、 穷则思变 | 第26-28页 |
三、 民族根性 | 第28-30页 |
四、 中西色彩体系 | 第30-35页 |
一、 “阳动”为主的外在色彩自律性 | 第30-31页 |
二、 感情色彩本质的自觉 | 第31-32页 |
三、 中国古代色彩感觉的自觉 | 第32-33页 |
四、 “阴静”为主的内向色彩自律性 | 第33-35页 |
五、 中国画的色彩与材料 | 第35-41页 |
一、 我国古代绘画的材料 | 第35-38页 |
二、 水墨画与材料 | 第38页 |
三、 材料的革新 | 第38-41页 |
六、 现代中国画色彩表现力的发展空间 | 第41-45页 |
一、 新时代审美特征 | 第41页 |
二、 民族性与世界性 | 第41-42页 |
三、 拓宽现代中国画色彩表现力的发展空间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