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1页 |
一 先秦时期三大《诗》学系统的再现与分析 | 第11-20页 |
(一) 、 春秋时期的“赋诗”系统 | 第12-13页 |
(二) 、 春秋战国时期的“引诗”系统 | 第13-15页 |
(三) 、 战国时期的“评诗”系统 | 第15-17页 |
(四) 、 先秦时期三大《诗》学系统的分析 | 第17-20页 |
二 《竹书.诗论》的作者身份及思想内涵探析 | 第20-29页 |
(一) 、 关于《竹书.诗论》作者身份的论证 | 第20-24页 |
(二) 、 儒家《诗》教承继发展中形成的新走向 | 第24-28页 |
(三) 、 对“言”的重视表现的儒家思想 | 第28-29页 |
三 《竹书.诗论》的批评史意义 | 第29-36页 |
(一) 、 《竹书.诗论》在承孔子《诗》教启《毛诗序》方面的意义 | 第29-32页 |
(二) 、 《竹书.诗论》对后世《诗》评的指导性意义 | 第32-34页 |
(三) 《竹书.诗论》在文学批评史上的意义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8页 |
注释 | 第38-4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