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买麻藤的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 1 分类学研究简史 | 第10-11页 |
| 2 胚胎学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3 其他内容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4 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5 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 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买麻藤属植物的分布 | 第17-21页 |
| 1 世界买麻藤属植物的分布 | 第17页 |
| 2 中国买麻藤属植物的分布 | 第17-21页 |
| 第三章 扫描电镜下买麻藤花器官的发生 | 第21-25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1-2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 ·电镜观察 | 第21-22页 |
| 2 观察结果 | 第22-24页 |
| ·买麻藤雄球花序的发育 | 第22-23页 |
| ·雄球花序环状总苞的发育 | 第22页 |
| ·雄球花的发育 | 第22-23页 |
| ·雌球花序的发育 | 第23-24页 |
| 3 讨论 | 第24-25页 |
| 第四章 买麻藤的胚胎学研究 | 第25-44页 |
| 1 概述 | 第25-26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6页 |
| ·材料采集 | 第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页 |
| 3 结果分析 | 第26-34页 |
| ·买麻藤生物学习性 | 第26-27页 |
| ·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的形成 | 第27-33页 |
| ·雄球花序形成、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的形成 | 第27-28页 |
| ·雄球花序的形成 | 第27-28页 |
| ·小孢子的发生 | 第28页 |
| ·雄配子的形成 | 第28页 |
| ·小孢子发生和花粉粒发育时间 | 第28页 |
| ·雌球花序形成、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的形成 | 第28-33页 |
| ·球花序的生长发育的物候期 | 第28-31页 |
| ·雌球花序的形成和发育 | 第31-33页 |
| ·雌配子的形成 | 第33页 |
| ·传粉作用 | 第33-34页 |
| ·受精作用 | 第34页 |
| ·胚的发育 | 第34页 |
| 4 分析和讨论 | 第34-44页 |
| ·雄球花序的形成、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形成 | 第35-36页 |
| ·雄球花序的形成 | 第35页 |
| ·小孢子发生 | 第35页 |
| ·小孢子囊和花被 | 第35-36页 |
| ·雌球花序的形成、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形成 | 第36-37页 |
| ·雌配子体发育游离核的差异 | 第36页 |
| ·花粉管的萌发和精细胞的形成差异 | 第36页 |
| ·买麻藤珠心组织三层盖被的形态学解释 | 第36-37页 |
| ·传粉作用 | 第37页 |
| ·双受精现象和作用 | 第37-39页 |
| ·买麻藤双受精与麻黄的差异 | 第39-40页 |
| ·买麻藤双受精现象与被子植物的比较 | 第40-44页 |
| ·与被子植物双受精的比较分析 | 第40-41页 |
| ·买麻藤目与被子植物双受精现象演化同源性的分析 | 第41-44页 |
| 第五章 买麻藤属植物孢粉学特征 | 第44-48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5页 |
| ·材料 | 第44页 |
| ·方法 | 第44-45页 |
| 2 观察结果 | 第45-46页 |
| ·显轴买麻藤Getum gnemon Linn | 第45页 |
| ·海南买麻藤Gnetum hainanense C.Y.Cheng | 第45-46页 |
| ·小叶买麻藤Gnetum parvifolium C.Y.Cheng | 第46页 |
| ·买麻藤Gnetum montanum Markgraf | 第46页 |
| ·闭苞买麻藤Gnetum cleistostachyum C.Y.Cheng | 第46页 |
| ·Gnetum cuspidatum Blume | 第46页 |
| 3 讨论 | 第46-48页 |
| 第六章 买麻藤类系统位置的讨论 | 第48-53页 |
| 1 买麻藤目的系统位置 | 第48-50页 |
| ·买麻藤目单系群 | 第48-49页 |
| ·买麻藤目的系统位置及其与其他植物类群之间的关系 | 第49-50页 |
| ·与裸子植物其他类群之间的关系 | 第49页 |
| ·与被子植物的关系 | 第49-50页 |
| 2 从买麻藤属植物的特征看买麻藤类植物的系统位置 | 第50-51页 |
| ·胚珠 | 第50页 |
| ·分子证据 | 第50页 |
| ·孢粉特征 | 第50-51页 |
| ·双受精现象 | 第51页 |
| 3 现存五大类群之间的关系 | 第51-53页 |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 第53-56页 |
| 1 主要结论 | 第53-54页 |
| 2 创新之处 | 第54页 |
| 3 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 附: 图版说明及图版 | 第63-74页 |
| 图版Ⅰ | 第66-69页 |
| 图版Ⅱ | 第69-71页 |
| 图版Ⅲ | 第71-73页 |
| 图版Ⅳ | 第73-74页 |
| 缩写词及英汉对照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