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6页 |
临床研究 | 第16-24页 |
一、 一般资料 | 第16-20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6页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6-18页 |
(三) 病例概况 | 第18-20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20页 |
三、 观测指标 | 第20页 |
(一) 疗效性观测指标 | 第20页 |
(二) 安全性观测指标 | 第20页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0-21页 |
(一) 临床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20页 |
(二) 胃镜、胃粘膜病理疗效评定标准 | 第20-21页 |
(三) HP根除标准 | 第21页 |
五、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21页 |
六、 治疗结果及分析 | 第21-24页 |
(一) 症状疗效比较 | 第21页 |
(二) 中医证侯疗效比较 | 第21-22页 |
(三) 两组胃镜、病理检查疗效比较 | 第22页 |
(四) HP疗效比较 | 第22-23页 |
(五) 不良反应及心、肝、肾功能观察 | 第23页 |
(六) 典型病例 | 第23-24页 |
实验研究 | 第24-29页 |
实验一 胃宁颗粒逆转大鼠实验性胃癌前病变的光镜观察 | 第24-27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三、 观察项目及方法 | 第25页 |
四、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5-27页 |
实验二 胃宁颗粒逆转大鼠实验性胃癌前病变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27-29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二、 标本制备 | 第27页 |
三、 结果 | 第27-28页 |
四、 小结 | 第28-29页 |
讨论 | 第29-37页 |
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第30-31页 |
(一) 免疫因素 | 第30页 |
(二) 非免疫因素 | 第30-31页 |
二、 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一) 脾胃湿热证与炎症 | 第31页 |
(二) 脾胃湿热证与免疫 | 第31-32页 |
(三) 脾胃湿热与胃肠功能 | 第32页 |
(四) 脾胃湿热与肿瘤基因、细胞动力学 | 第32页 |
(五) 脾胃湿热证与细胞内能量代谢 | 第32-33页 |
(六) 脾胃湿热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 第33页 |
(七) 其他 | 第33页 |
三、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探讨 | 第33-34页 |
(一) 体内外湿邪的合化 | 第33-34页 |
(二) 脾胃升降失司 | 第34页 |
四、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治则治法探讨 | 第34-35页 |
(一) 清热化湿 | 第34页 |
(二) 健脾和胃 | 第34-35页 |
五、 胃宁颗粒的方药分析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