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国道广北段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
| 1 前言 | 第1-14页 |
|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 第8-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2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第14-27页 |
| ·气象、水文 | 第14页 |
| ·地形地貌 | 第14页 |
| ·地层岩性 | 第14-15页 |
| ·地质构造 | 第15页 |
| ·褶皱 | 第15页 |
| ·断裂构造 | 第15页 |
| ·物理地质现象 | 第15-17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7页 |
|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概况 | 第17-18页 |
| ·研究区各边坡的基本地质条件 | 第18-27页 |
| 3 边坡岩体结构及物理力学特性 | 第27-37页 |
|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 第27-32页 |
| ·岩体结构 | 第27-30页 |
| ·结构面条件 | 第30-32页 |
| ·边坡结构类型 | 第32-36页 |
| ·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 | 第36-37页 |
| 4 典型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 第37-56页 |
| ·边坡变形的主要方式 | 第37页 |
| ·边坡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基本模式 | 第37-38页 |
| ·典型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的物理模拟研究 | 第38-45页 |
| ·底摩擦试验方法的原理 | 第38-39页 |
| ·试验设备简介 | 第39-40页 |
|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 ·广北段K23+850模拟试验及分析 | 第40-43页 |
| ·广北段K47+750模拟试验及分析 | 第43-45页 |
| ·典型边坡变形破坏机制数值模拟分析 | 第45-54页 |
| ·离散单元法简介 | 第46页 |
|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46-49页 |
| ·物理方程-力和位移间的相互关系 | 第46-47页 |
| ·运动方程-牛顿第二定律 | 第47-49页 |
| ·K23+850边坡数值模拟 | 第49-52页 |
| ·模型建立与参数确定 | 第49-50页 |
| ·模拟成果及分析 | 第50-52页 |
| ·K47+750边坡数值模拟 | 第52-54页 |
| ·模型建立与参数确定 | 第52-53页 |
| ·模拟成果及分析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5 边坡稳定性评价 | 第56-75页 |
| ·边坡的稳定性分级--半定量评价 | 第56-60页 |
| ·HSMR分类 | 第57-59页 |
| ·HSMR法在广北段边坡稳定性分级的应用 | 第59-60页 |
| ·典型边坡(K23+850)的定量计算 | 第60-67页 |
| ·计算剖面的确立 | 第60页 |
| ·计算方法及原理 | 第60-63页 |
| ·计算模型及方案 | 第63-64页 |
| ·计算模型 | 第63-64页 |
| ·计算方案 | 第64页 |
|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64-66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评价 | 第66页 |
| ·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66-67页 |
| ·典型边坡(K28+500)的定量计算 | 第67-74页 |
| ·局部稳定性评价的途径和方法 | 第67-71页 |
| ·局部稳定性分析的基本思路 | 第67-68页 |
| ·局部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 第68-71页 |
| ·典型边坡局部稳定性评价 | 第71-74页 |
| ·块体边界及块体类型的确定 | 第71页 |
| ·块体物理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71-72页 |
| ·块体稳定性计算及结果 | 第72页 |
| ·块体稳定性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72-74页 |
| ·边坡局部稳定性评价 | 第74页 |
| ·小结 | 第74-75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